“切实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不断夯实兴皖富民的强大物质基础。 ”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加快转型发展成为代表们的热议焦点。与会代表们在讨论时纷纷表示,报告描绘了更加明晰的转型路径,必将进一步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让各地在全面转型上迈出更大步伐。
“调结构”明晰主攻方向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重大任务。 “面临钢铁产业高增长、高成本、低效益的严峻形势,马钢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加快转型升级。 ”马钢集团董事长顾建国代表说道,马钢将通过钢铁上游产业、钢生产服务业、钢铁下游产业、非钢相关产业四大板块协调发力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
延伸链条、拓展关联产业发展,提高加工度、促进基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联动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我省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转型发展共同的路径选择。 “国有骨干企业要在全面转型中发挥更大作为。 ”皖北煤电集团董事长葛家德代表这样说道。近年来,该集团加快转型步伐,在立足煤炭采掘业主业的基础上,积极向煤炭深加工和以煤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煤、煤化工、物流三大业务板块,转型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黄山是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市,该市的代表们认为,立足独特的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一条大有作为的路子。朱伟是一名从事徽州竹木雕刻的省级工艺大师,他将这门独特工艺与开发家居产品等结合起来,其经营的公司年销售收入有望在 “十二五”期间突破5亿元,显示出特色服务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生产性服务业是我省服务业发展“短板”,亟须实现更大突破。宣城市徐德美代表说,要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促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转型发展重要的内生动力。 “我对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十分感兴趣。 ”来自奇瑞汽车公司的陈文敏代表这样说道,奇瑞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正是我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转型,已经取得积极进展,过去5年内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8倍,占GDP比重达到13.2%。根据“十二五”规划,今后5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是我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蚌埠市黄静代表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合芜蚌试验区这个大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合肥市李兵代表认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体系。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相继引进36个海归创业团队落户,让该区在新能源、信息电子等新兴产业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这充分表明,只有持续改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才能为建设“创新高地”、加快全面转型激发出持续的内生动力。
“大开放”培育新生力量
扩大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这赋予了扩大开放、合作发展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安徽柳工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要在培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起到带头作用。 ”安徽柳工起重机公司董事长李于宁代表这样说道。该公司是在兼并重组原蚌埠起重机厂基础发展起来的一家装备制造企业,以其为龙头,蚌埠将在今后5年打造出产值超过150亿元的起重机工业园,成为支撑全省装备制造工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增长点。依托皖江示范区这一国家级战略平台,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高起点引入国际国内优质资本、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带动结构调整升级,正在成为我省加快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显著提升利用内外资质量和水平的必要前提。来自芜湖美的公司代表蒋亚娴说,芜湖之所以能成为美的集团全国布局的战略重点,关键就在于当地政府注重跟踪企业新需求,提供更加贴近的服务,比如,在该公司遭遇用工难题时,该市有关方面积极组织各类技工院校与企业对接,及时为企业吸引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解决了企业生产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难题。
以开放促改革,以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这条科学承接、合作发展的新路径正在不断激发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记者 胡旭
)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