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为先创新社会管理

访问次数: 1263                        发布时间:2011-10-31

[字体: ]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成为代表们关注的话题。
    
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李胜荣代表认为,要防止把社会管理和服务简单地演变为社会控制。从社会管理的本质来说,尽管有需要控制和监管的一面,但最终还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服务。这既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是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成败。
    
服务,要转变作风,深入群众。 “党员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强化公仆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内心深处将他们当作服务对象。 ”李玉萍代表说。今年9月,我省启动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带头,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 “我们党历来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才能了解到他们所思、所想、所盼,服务才更有针对性,管理目标和方法才更科学。李玉萍表示。
    
服务,要多为群众办实事、贴心事。近年来,我省一些城市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制定一系列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措施,在管理中提供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只有向包括各类困难、边缘群体在内的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才能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体谅的良好氛围,增进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感情,消除一些不应有的隔阂,使管理工作获得管理对象的支持,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李胜荣说。
    
资源:更多投放到基层
    
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破解管理难题,必须从重心下移入手。王热爱代表认为,应当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到基层,使基层组织更坚实、基层力量更壮大、基层资源更充足,实现矛盾调处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贴心服务到基层。
    
近年来,为夯实基层基础,我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城乡社区设施条件,打造了一批标准化和精品化社区,社区建设逐步由四有(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理事)四优(服务优质、设施优良、环境优美、队伍优秀)迈进。未来,要继续完善基层社区服务设施,增强自治功能,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实施城市社区建设提升计划和农村社区建设跟进计划,打造更多的标准化和示范、精品社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行规范,政府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网络,让基层社区拥有更完善的管理和更精细的服务。吴旭军代表表示。
    
实现资源向基层下沉,破解体制障碍不容回避。 20107月起,铜陵市全面启动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将城区10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将61个社区居委会整合为23个。 “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原来配置到街道办的人力等资源充实到社区,直接为群众办事的人多了,各种办事手续也更加简便。王纲根代表表示,铜陵的做法较好地实现了提升管理、强化自治、优化服务的目标,为其他地区创新街道和社区基层组织工作体系提供了借鉴。 “要结合实际,继续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整合各种资源,探索壮大基层管理服务力量的有效办法。 ”
    
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持续深化,社会阶层不断变迁,利益主体日趋多元,仅仅依靠政府,难以妥善协调处理各类复杂的利益关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陈玉红代表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扩大主体范围,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它们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
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组织数量由8854个增加到1.45万个,初步形成以行业协会、公益性社会组织、基层社会组织为重点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我省又出台意见,简化皖江示范区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手续,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增强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要进一步为社会组织成长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探索降低登记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和强化监管能力的有效途径,继续推动行业协会政会分开,实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突出社会组织的社会化属性,形成既充满蓬勃生机、又健康有序的发展局面。 ”吴旭军说。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需要为它们让渡相应空间。陈玉红表示,政府应主动退出社会组织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的领域,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协同、公民参与相结合,鼓励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要逐步将微观层面的事务性服务职能、部分行业管理职能、社会慈善和社会公益等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同时,探索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为社会组织承担相应职能提供资金和制度保证。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