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奏出新生活

访问次数: 1236                        发布时间:2012-01-26

[字体: ]

披红挂彩的大篷车开进村,简易流动舞台搭起来,农民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节日期间,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夹沟村来了一支农民唢呐艺术班,宁静的小村庄一下沸腾起来。台上,时而唢呐声声,时而锣鼓铿锵,既有传统的泗州戏,也有奔放的现代舞;台下,如痴如醉的观众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手拍大腿,孩子们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在清脆的快板声中,3名身穿红马甲的男演员一人一句唱起来——“计划生育真是好,利国利民是个宝,咱们上台来表演……”这时的一声锣响,只见一个头戴瓜皮帽、身穿绿马甲的女演员脖子一伸跑上台来接了一句——“三句半! ”引得观众开怀大笑。
    “
改革开放前,我家生活难,居住很不便,家里常停电……看今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穿衣讲时尚,吃饭讲营养……”台上一段山东快书,激起台下观众的共鸣。有味道,句句在理,生动有趣,说到了俺的心坎上。”65岁村民武克勇说。唢呐艺术班的于班主告诉记者,班里的8位演员农忙种地,农闲演出,常年走村串户,熟悉风土人情,注意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根据农民身边人、身边事编排节目,例如唢呐独奏《五柳香稻喜丰收》反映夹沟镇五柳村农民丰收的喜悦,讲述村民身边事,令群众喜闻乐见。
    “
几年前,俺们还是清早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现在这样的日子不再有了。俺村每年的乡土文艺演出大约有几十场,娱乐生活很丰富,还有了健康的夜生活 ”村民马伟笑着说。
    “
这样的唢呐艺术班在全区有200多个,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它们从草台班子提升为乡村文化建设生力军。 ”埇桥区唢呐协会副会长于孝普说。过去,这些唢呐班子大多只在开业庆典、红白喜事上助兴,并且各自为政、节目陈旧,甚至还出现低俗倾向,为提高农村业余文艺创作演出水平,更好地推动农村先进文艺活动蓬勃开展,2009年埇桥区成立了唢呐艺术协会,并在每个乡镇选出一名理事,对众多唢呐艺术班进行组织、培训和引导,使唢呐艺术班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
我区的一些乡土文艺巡演主要由政府埋单,不仅农民得实惠,我们这些唢呐艺术班子也有积极性。 ”一位唢呐艺术班负责人说,这个区财政每年都要拿出数十万元作为文化引领资金,每逢七一、十一、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都会组织唢呐艺术班进村开展汇演、巡演,深受群众欢迎。
    
目前,埇桥区基本村村都有农民唢呐艺术班,每年平均演出24000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演出收入3000万元以上,辐射到邻近的418个市、县。 “这些唢呐班子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对增进邻里团结,维护农村稳定,建立和谐乡村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在成为我区一个亮丽的文化名片 ”埇桥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