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通过若干“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支撑,对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深刻。会议指出,编制、实施好《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迅速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规模。要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推进信息传输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等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要着力通过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带动全社会广泛运用信息化,注重通过信息化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构建互联互通、智能高效、安全惠民的信息化体系。
《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突出了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的总体要求,对我省推进新一轮治淮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会议强调,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是新一轮治淮工作思路的重大突破,关系到“水利安徽”战略的落实,关系到沿淮以及皖北地区的加快发展,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适应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实行“水多、水少、水脏”同步治理,加快淮河流域城镇及重要工业园区防洪保安体系建设,完善防旱减灾综合体系建设,全面治理水环境,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抢抓机遇尽快启动淮水北调、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区域骨干水源保障体系以及河湖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与“三化同步”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水利工程体系,早日实现淮河安澜。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草案)》。会议强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分类指导、多策并举原则。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地区延伸,充分发挥供水工程的规模效益,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和供水工程安全规范运行,在尽快确保农村学校师生安全饮水的基础上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会议研究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茶叶产业化发展等工作,听取了2011年全省民生工程考核情况和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情况的汇报。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记者 胡旭)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