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发展 更新更美画卷

访问次数: 1281                        发布时间:2012-02-15

[字体: ]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奋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充分发挥我省各类发展要素齐全、综合承载力较强的竞争优势,抢抓黄金发展机遇的必然要求,是用好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区域联动等战略平台,释放多年积累的发展能量,加速崛起进程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全面推进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部署。

  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表们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一致认为,尽管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但越是遇到困难,越需要用加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越是遇到挑战,越需要抢抓机遇充分激发跨越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只要坚持通过扩大有效投入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通过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增强内生动力,通过协调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加速崛起多极支撑,就一定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有效投入 夯实崛起根基

  【背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利用好投资这个现实而直接的手段,突出消费拉动,稳定扩大内需,坚持加大有效投入不动摇。 2011年,我省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在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304个,竣工591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26.3亿元,增长27.6%

  今年,我省启动建设12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推进1300个以上超亿元在建项目进度,建成投产3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总量。

  【声音】

  郭恒华代表: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加大有效投入时明确指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总量。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角度来看,设立产业基金和发行集合债券都是很有效途径。应当进一步出台举措,加大金融系统对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推动力度。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快发展各类产业基金,为企业的项目建设和做大做强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

  毋保良代表:

  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规模和实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大提升,必须进一步挖掘投资潜力,坚持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强力推进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特别要注重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支撑。

  朱新实代表: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入的重要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500公里的目标,目前公路建设融资渠道有限,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破解现有公路升级改造、扩容提质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融合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背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必须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基础,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我省正在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挥自主创新的驱动作用,巩固扩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成果。同时,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启动首批21项重大产业化项目。

  【声音】

  韩冰代表: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当前在加快工业化的基础上,安徽特别是省会合肥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推动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土地供给、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财政激励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安进代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关注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加大对自主品牌汽车的扶持力度,对参与振兴皖北的企业,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是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中,对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用地要预留,帮助企业推广电动汽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为电动汽车逐步商用化创造条件。

  谢平代表:

  要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离不开传统产业,两者不可分割。安徽要立足省情,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相融的同时,尊重现状和客观发展的规律,注重效益和质量并进。

  强农惠农 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在我省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农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去年全年扶贫资金投入10.7亿元,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积极开展“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据统计,到去年,省级示范村、镇分别达1930个和202个,实施24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970个村庄整治试点,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声音】

  刘长春代表:

  新农村建设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建议加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及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与指导。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与培训。加强村级班子制度建设与民主监督。加强重点问题的解决与防范。加强扶贫帮困工作。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提高工资待遇与解决养老保险等实际问题。

  汤小忠代表:

  道路设施落后,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应把“村村通”工程向村民组延伸,改善道路交通条件,这是山区群众的迫切希望。其次,应规范农村养殖小区建设。近年来农村规模养殖户逐步增多,但缺乏合理规划,且管理方式落后,要在继续扶持的同时,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加大对山区林区道路建设的支持,设立山区林区道路建设专项资金。

  杨有华代表:

  铜陵是我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也是全省城镇化的先行区。虽然在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仍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建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创新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在城市落户。

  区域协调 形成多极支撑

  【背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省将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集成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皖北振兴步伐,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加速崛起重要增长极。推进合肥经济圈和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去年,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2900多个大项目落户示范区;皖北地区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合肥城市首位度提高到24.1%,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声音】

  李为民代表:

  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是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前提。示范区内各城市要密切配合、抱团发展,不能各自为政,搞小团体主义,只有合作共赢、比翼齐飞,发展才更有力量,才能抵御更多风险,并解决更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主动向苏浙沪先进地区学习,用活各种优惠政策,并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

  王志邦代表:

  振兴皖北亟须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出台实实在在区别于先进地区的优惠政策。皖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时一定要突出特色,集群发展。此外,融资难一直制约着皖北企业发展壮大,要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让落后地区银行存贷款比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增长率同步增长,并推进有条件的实体企业上市,提升直接融资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叶光青代表:

  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合肥经济圈建设中,要突出省会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城市的发展品位。同时,也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逐步取消圈内各市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的差异。圈内各市要加强产业分工合作,逐步形成错位分工、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经济圈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关联性强、体系完备、品牌过硬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 激发强劲动力

  【背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开放是安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我省具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深化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声音】

  杨俊斌代表:

  加大对本土非公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税收、行政收费、优惠措施上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对待和扶持。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产品定位准、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企业,支持国家级、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本运作。

  许平强代表:

  建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机制,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税负比例,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加大社保补贴力度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中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打造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

  先锋代表:

  建议我省可以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生活娱乐等方面,适时出台一些针对外来投资者的政策,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外来投资者放心地在安徽投资、创业。张合玲、庄继康等代表:

  安徽应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外向型经济的竞争力,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扶持力度。(胡旭、郑莉、桂运安、朱胜利)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