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医保实现一体化,患者不再有户籍、身份上的区别,可以自由选择同一制度下的缴费档次,享受同一种药品目录
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只需手持一张卡,就可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内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医,并能即时报销和结算;农村人生了小病愿意在村内卫生室诊治,生了大病只需在县城诊治;村民拿着新农村合作医疗证到村卫生室看病有时只收一元钱……宁夏在统筹城乡居民医保方面推陈出新,独具特色,亮点纷呈。
3年医改,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绩斐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城乡居民医保“二元结构”,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大医保”格局,由此,一把巨大的医疗保障伞为城乡居民撑开。
“二元结构”破冰医改阳光普照城乡居民
随着医改向纵深推进,特别是随着新医改的启动,一些新的问题开始显现。“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城乡制度分设在发展中也显现出待遇不均衡、城乡不衔接、流动不适应等问题。”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学武如是说。
旧有的体制瓶颈迫切需要突破。相关部门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宁夏城乡医保统筹的序幕终于在
从
值得关注的是,宁夏在此轮医改中,将“大保障”的概念引入到统筹城乡居民医保的新政中。在保障范围上,除重点保障住院,保证原有待遇水平不降低外,将保障范围扩大到住院大额医疗费用报销、门诊大病、普通门诊、生育、意外伤害医疗等,增强了政策的普惠性、公平性。
在“大保障”概念的统领下,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弥合城乡医疗差距成为相关部门决策的亮点。在关键性的筹资机制和筹资标准上,宁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制多档”的办法,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又为参保人员留出了提升待遇水平的通道。他们在统一的制度下设立了3个缴费档次,由城乡居民自愿选择,体现多缴多享受原则。在财政为参保人员统一补贴120元的基础上,设定一档150元,个人缴费为30元,与现行新农合缴费水平持平;二档280元,个人缴费为160元,较城镇居民成年人现行缴费水平略有下降,居民能够承受;三档400元,个人缴费280元,主要是为重病、慢性病患者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设计。三档不同的缴费标准,对应的住院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为3万元、8万元、12万元。
“大保障”的概念不断渗透到统筹城乡居民医保的新政中。这项医保新政将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易被忽视的角落。为解决特困人群的缴费难题,自治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新增3100多万元用于补助城乡居民。民政部门按照居民医保的新规,对城乡特困人员按个人选择的缴费档次予以补助。其中,农村特困的成年、未成年人每人每年补贴60元;大额医疗补助每年安排1649万元资金,将自治区财政原对城镇特困人员人均补贴60元大额医疗费用的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特困人员。
宁夏的医保改革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目前,宁夏已经启动了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发放社会保障卡150万张。“农民就会和城里人一样,只需手持一张卡,就可以到自治区内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医,能即时报销和结算”,张学武说。“看病给报销,困难有救助”,以前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正惠及着更多的宁夏人。
“阶梯式”报销基层试水村民治小病首选村卫生室
“在村卫生室治病,享受报销比例高,治病取药花钱少。”海原县西安镇白吉村的田志仁老人说。自村卫生室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后,田志仁每天都要到村卫生室进行治疗,病情缓解了许多。与田志仁老人想法一样的村民有许多。
“这里和县医院的条件差不多,医生水平也很好,关键是在这里看病报销的比例高。”在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中心卫生院住院的村民左金凤说,这是她选择乡卫生院住院治疗的主要理由。
如今,在海原县及盐池县的许多村子,村民患小病都愿意在村内就诊。这种变化缘于“创新支付”试点的启动。为了改变多数村民不论病情大小轻重直接到县医院就诊这种情况,让医疗服务向乡村基层下沉,引导村民合理就医,宁夏和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合作的“创新支付制度”项目在盐池县和海原县建立试点,利用经济手段,建立激励机制调控医患双方的行为,使患方合理选择医疗服务,医方合理提供医疗服务。
这个试点项目首先通过报销比例的“阶梯式”设置,引导患者到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就医。项目的参与者、宁夏医科大学教授李吴萍介绍说:“项目设计普通门诊的县、乡、村报销比例分别是30%、55%、75%,同样慢病门诊和大病门诊也都作了阶梯式的设计。住院方面在定点县外三级、县外二级、县、乡镇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分别是35%、60%、70%、80%。通过这样一个设计,在经济上引导民众到乡村医疗机构就医。”此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是吸引患者前来就医的基础。随着村医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村卫生室就医环境的改善,村民们逐渐改变了“有病就跑县里看”的习惯和不信任村医的偏见。
在盐池县,2011年1月~8月,全县参合农民就诊134,437人次,其中在县级医疗机构就诊占6.9%,在乡镇就诊占48%,在村级就诊占45%。相比去年同期,县、乡两级分别下降了1.94%和11.6%,村级上升了13.4%。初步实现了村民就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达到了引导医疗服务下沉基层的目标。
公益性药品配售“两降
在永宁县胜利乡卫生院的一面墙上,张贴着醒目的药品价格目录。维C银翘片有的药店卖1元/包,这里卖0.77元/包;氟哌酸有的药店卖1元/板,这里卖0.4元/板。该院院长沈建华介绍说,目前每天的门诊病人超过100人,是过去的一倍。
药价变便宜了。这个明显的变化得益于宁夏较好的制度基础。为遏制药品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现象蔓延,2006年,宁夏启动了药品“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三统一”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10年4月1起,宁夏将药品“三统一”政策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衔接。目前,宁夏已有800多家医疗机构实行邮政“点对点”直配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省级医疗机构只需在3小时内、二级医院在12小时内、县以下医疗机构在24小时内就可实现按单配送,此举极大降低了药品流通成本。
在宁夏,相关部门通过医改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角色,回归公益性定位,让“医改阳光”照到每个角落。新医改的成果不断造福城乡居民。宁夏从
点评:把增投入和建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建机制提高投入效率,通过增投入促使机制创新。这是宁夏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条重要经验。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他们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在医保方面打破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了患者就医的城乡一体化;通过支付制度创新,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力,使患者更多地选择在基层就医。这表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巩固和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仍然需要重视体制和机制层面的完善与创新。(黎明)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