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这天最广为人知的合肥民俗是“剃龙头”,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剃龙头,而是另外两项传统习俗。第一个传统就是吃“示灯粑粑”,祈祷龙王能够带来风调雨顺。第二个传统则是逛庙会,尤其是长丰吴山庙会,每年的二月二都是人山人海,舞狮、杂耍、特色小吃等应有尽有。
“示灯粑粑”向龙王祈福
江淮流域许多地方有吃送灶粑粑的习惯,就是年前送灶神时,家家都做粑粑。但在合肥民间,除了吃送灶粑粑外,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家家还会做“示灯粑粑”。
合肥城乡过去把农历正月十三至二月初二的这20天定为“龙灯节”。
合肥民俗专家牛耘说,民间为了迎龙祈雨,“算是拍龙王马屁吧,就会给龙王送去示灯粑粑。”牛耘介绍,以前,大蜀山上曾有个龙王庙,老合肥人会在二月二带着粑粑等到大蜀山龙王庙去上香。示灯粑粑在合肥民间的地位,与除夕夜饭桌上的“大元宝”(糯米圆子)那可是不相上下,在老合肥,不仅家家做,而且一做就是上百个,甚至几百个,场面甚是壮观。据说,做粑粑的水还不能用水缸里的剩水,要在大清早到村外水井或河里挑水。牛耘说,二月二之所以将缸中水打满,那是因为这水缸里的水可以“引田龙”,表示迎龙神求雨水祈丰收之意。
做得好粑粑才是巧媳妇
示灯粑粑貌似不起眼,但其实做起来还挺复杂。在老合肥,评断妇女是否心灵手巧,做粑粑就是一个展示的舞台,不看你小嘴巴叫呱呱,只“看你二月二做粑粑”,能将粑粑馅调制得可口,包的粑粑皮薄馅多,这样的妇女才会被认为是“能媳妇”。
一个合格的示灯粑粑馅心的材料得有七八种之多。割上几斤腊月里腌制好的五花肉,连皮带肉切成花生米大小的丁块,再将几斤五香豆腐干切成小丁,加葱姜末,用猪油炒至七八成熟,拌在荠菜、油菜里,调好咸淡,才算完成馅的制作。
包馅是个技术活,通常由熟手来做,因为米面少劲道易破裂,面皮包得越薄越见功夫。最后是炕粑粑,炕粑粑那也是有技术含量的。将大铁锅内注入小半锅水烧开,水线以上一层层贴粑粑,然后盖上木制焖盖,在灶下加大火力,待大锅内水将干,发出噼里叭啦声响时,粑粑也就在半炕半蒸中成熟,贴锅的一面还结了薄薄的一层酥脆黄壳。头一锅炕熟的粑粑,要先上供,祭龙神,敬祖宗,然后才能取食及馈赠亲友。
为了展示自己的粑粑手艺,做粑粑的每家每户还会将精心做好的熟粑粑,分送给邻居亲友。所送的粑粑中,必定有一只个头较小的,且没有包馅的实心粑粑,可别以为是谁粗心大意导致的,这个粑粑可有讲究,代表馈赠者的一番心意——实心实意。
逛吴山庙会听吴王故事
除了吃粑粑,另一个民俗则是逛庙会。目前名头最响亮的是长丰的吴山庙会。昨天,吴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吴山庙会的中心是吴山寺,每年的二月二,吴山庙会都会人头攒动。这几天已经开始有许“多人了,二月二更热闹。”
“吴山庙”以前可不叫吴山庙,而叫吴王庙。这是因为,吴王杨行密的陵墓在这里。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人。因为原名“行愍”这个“愍”字(音类似“敏”)不但今人不熟悉,古人也不熟悉,读着读着就变成“密”于了,是直接改成了行密。其实这个“愍” “痛心、字是忧患”的意思,杨行密很小的时候就是孤儿,生活很困苦。据说他成年后力气很大,唐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杨行密参加了江淮的起义军,起义军之后又角色转换成了朝廷的军队,军队在庐州一带逐步壮大。由于衰弱的唐朝廷已经无法控制地方,只能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任命他为庐州刺史,后来又封为吴王。他死后,陵墓就在高岗之上。据说其墓高如山,非常壮观。由于这里地处古庐州和寿县交界附近,人气渐旺,逐渐成为了周边的贸易中心。
吴山庙实际上也就是庐州十景的“吴王遗踪”之处。合肥有个地名叫“百花井”,百花井就是杨行密为女儿百花公主所建府第中的井。吴王死后,百花公主就为父亲修建了庙宇,终生供奉。百花公主去世后,衣物被葬于吴王墓侧,为公主坟。随着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现在的吴王庙已改为吴山庙,庙内供奉的也早非吴王,唯有小小的公主坟还在静静地陪伴着吴王墓。(新安晚报记者)
信息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