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现场目击:夏收中的“麦客”

访问次数: 946                        发布时间:2012-06-06

[字体: ]

新华网合肥6月5日电(记者宋斌、姜刚)夏收时节,麦香四溢。记者前往安徽定远县采访看到,一台台收割机在麦田中来往穿梭,抢收已经成熟的小麦。正在张桥镇高塘村劳作的麦客张昕昭说:这里自机器收割取代人工收割后,农民就离不开我们的服务了!

    走进张桥镇,麦田里到处闪现着忙碌的身影,包括来自四面八方的麦客。镇长杨守龙介绍说,这个镇有10万余亩小麦,机械化收割达95%以上,全镇拥有约140台收割机,加上外来的共有200台左右,大约有300多位操作收割机的麦客,张昕昭便是其中的一位。

    记者见到张昕昭时,他正开着收割机缓缓向前移动:吃进麦穗和秸秆,咀嚼后留下麦粒,吐出已经嚼碎的秸秆。收割完一片小麦后,他招手示意农民把拖拉机开到跟前,将收割机内的饱满麦粒转移到拖斗里,随后继续前进,就这样循环往复着……

    在收割完一块田后,张昕昭跳下收割机,拿着水壶大口地喝了几口水。干这行一定要吃得了苦,因为整天和麦灰打交道,天热得人也受不了。记者打量了这位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麦客,烈日下他穿着长袖衫和长裤,戴了顶帽子,裸露在外的双手和脸上沾满了麦灰。

    一天到晚连轴转,对麦客来说已习以为常。我每天早上7点钟出门,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收工。二龙乡中汤村44岁的麦客杜佐伦说,有时没割完还要加班。而且,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到外地收割,吃饭一般就在田里解决,凑合着吃点就继续干活了。

    “农民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连轴转也要服务好!张昕昭告诉记者,一般是随叫随到,只要农民打个电话,他们就过去。同时,为了减少损失,他们会聚精会神地看着前方线路,因为若偏差过大,可能会落下一些粮食,虽然农民不一定能发现,但机手们也要尽可能避免。

    收割完本地小麦后,张昕昭、杜佐伦等麦客就要谋划着跨区作业了。张桥镇农机站站长王广成介绍说,本地麦客的工作路线图大致是,每年从5月底开始,先是将本地小麦收割完,6月下旬奔赴南方收割早稻,然后一直北上收割水稻,每年能工作3个多月。

    在服务农民的同时,麦客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杜佐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收割机平均每天收30多亩,每亩地收费约60元,刨去人工、油钱和维修费等,收割一亩小麦能赚20多元,每天可以赚600多元,按3个多月计算,纯收入至少5万元。

    “我们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帮助农民抢收粮食,这样自己也能多赚点。虽然比较累,但干久了也就习惯了!说完这些话后,麦客们又投入到火热的夏收中……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