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24孝”:字里行间昭示中国亲子关系从伦理纲常走向和谐沟通

访问次数: 1385                        发布时间:2012-08-16

[字体: ]

新华网北京8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任沁沁 蔡敏 何丰伦)卖身葬父”“扼虎救父”“弃官寻母”“尝粪忧心”……元代郭居敬辑录的24个孝子故事,在数百年后终于迎来了继承者”——国家有关机构日前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昭示着中国传统孝文化下的亲子关系,正由重视伦理纲常和愚忠的转向关注父母内心需求、强调和谐与沟通的

    这份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24孝新标准,包括了: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会父母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透露出对精神赡养的重视。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古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重要伦理思想。新旧24孝之间,不变的是千古孝道的内涵,变的是践行孝道的方式,催化剂则是时代的变迁。

    在旧24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东汉的郭巨家境贫寒,得一子后担心影响赡养母亲,于是决定埋子奉母。文学家鲁迅曾撰文,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4孝太过时了,父为子纲的论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合肥市民周宜诚说,新的行动标准真是说到为人父母的心里去了,感觉很实在,也很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

    周宜诚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平常夫妻俩和女儿的联络方式是网络,随时随地都能在视频中看到孩子,还能对话,好像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周说,女儿在上大学前特地花了心思仔细教会父母学会网络聊天,没想到这竟成了老两口排解孤独和思念最好的办法。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张腾华看来,新24孝相比旧版本,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亲子沟通的重视。这种沟通是很亲近、平易、温和的,有些标准鼓励子女成为父母的朋友,聆听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交心,这些都利于子女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需求。

    新版24孝标准的发布,随即引起国人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本应习以为常的孝行,如今却需要立法规范,是高兴还是悲哀?有人以此对比反思,认为现实困境让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人寥寥无几”……

    来自现实生活、工作的种种压力,导致子女能够陪同父母的时间很少。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职场加班情况严重,职场人在公司平均工作时间为8.38小时,30.3%的人每日工作超过10小时,最长为16小时。65.8%的人回家后仍需继续为公司工作。

    记者在互联网上做的随机调查表明,众多网友对新版24孝既强烈支持又表示遗憾。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想常回家看看,但单位加班太多、父母也不住在同一个城市里,有孝心也还要有条件实施才行啊!

    不过,没有人否认新24孝的价值。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中国,面临着西方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念与伦理文化的冲击,新标准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冷落了孝道、缺失了道德教育的社会而言是一种警醒,提醒人们重拾孝文化,重塑孝道。

    江苏教育学院的辅导员吴蔚决定新学期一开学就组织学生学习新24孝标准。新标准能跟父母保持紧密互动,让他们不会觉得孩子长大了就远离他们,也能让他们接触到一些新鲜的事物,而不至于感到孤独。

    “24孝既亲切又有可操作性,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为现今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条明晰的路径。安徽省知名社会科学家王开玉说。

    人们也希望,新版24孝能成为现代社会的孝心指南针,纾解正在来临的老龄社会焦虑症

    在日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人选择到遥远的城市追逐梦想,打拼着生计,也淡忘了远去的故乡,忽视了渐老的父母。民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空巢老人已经被亲情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所困扰。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山西、陕西、甘肃农村调研发现,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一半得自己照顾自己,或由配偶照顾。

    另一项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老龄人口国家。

    “老龄社会焦虑感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社会共同存在的问题。来自日本、丹麦、挪威等老龄化社会的调查指出:如果老龄化社会中社会群体的焦虑情绪得不到疏导,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长期的不到满足,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存在巨大障碍,老年人就会离社会越来越远,引发老年抑郁症、老年心理疾病等。专家介绍,90%的老年自杀死亡者或自杀未遂者从未因其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帮助。

    这些数字令人震惊。尽孝、养老已经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与国家制度建设息息相关。

    “老龄化社会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却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宗奎教授说。

    王开玉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养老体制,深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公共服务,强制性落实人性化的休假制度,为子女尽孝创造好的条件。

    其实,也好,也罢,也涵盖不了所有的孝行。新版24孝标准最大的价值,是呼吁人们把偶尔关爱化为日常关怀,不仅在物质上,更要从精神上尽早行孝,别让老无所依成为父母的晚年写照。(参与记者:杨丁淼)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