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街居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铜陵市打破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建立45个“社区大工委”,把辖区单位负责人吸纳到社区党工委任职,形成了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各类社会组织为支撑的整体架构。十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党建区域化新模式,初步形成组织全覆盖、工作区域化、活动开放式、管理服务型的新格局。
各级党组织把夯实基础,作为加强区域化党建的首要条件。目前全省2607个社区中,75%的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根据不同组织的特点,各地积极调整优化组织设置,将党建延伸到楼栋、市场和兴趣活动小组,开展楼宇党建、行业党建、市场党建等,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今年8月,马鞍山市在花山区解放路街道试点区域化大党建“1+2”模式,即在街道党工委之下分别成立区域联合党工委、社区综合党委,将区域内的政府职能部门、属地单位、社区、“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和党员分类划片归入不同的党组织管理。目前,全省有1800多个社区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2万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全省2600多个社区全部实现“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的目标要求,15.5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建立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5000多支。
各地不断创新区域化党建载体,社区党建职能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全省建立区(市、县)和街道党员服务中心370多个、社区党员服务站2000多个、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5000多支,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好事10万余件。各地通过建立党员“连心服务卡”、“民心零距离”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服务居民群众。
淮北市相山区着力打造“红色港湾”、“楼栋党建”、“五心驿站”、“和谐动车”等一批社区党员服务品牌,推行“百名党员共建认岗”、“党群议事听证会”、“开放型党员活动区”等特色党建活动,创建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区域化党建特色品牌。“今年,将进一步深化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推广街道‘大党工委’制,扎实抓好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 ”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记者 黄永礼)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