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致力打造清正廉洁的招投标平台

访问次数: 1341                        发布时间:2012-11-28

[字体: ]

让企业在风清气扬的天空下竞争

 

宁国市地处皖东南,东临杭州,西依黄山,是著名的“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自2000年以来,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十年居全省县市前列,是安徽省唯一的县级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宁国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县域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态势,并逐步成为区域性的生态胜地、休闲福地和创业旺地。

改革招标体制筑牢防腐之墙

为有效防治招投标领域腐败行为的发生,宁国市政府成立了招标采购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和纪委书记担任副主任,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内设监管中心和招标采购中心。市财政局增设政府采购管理科,市住建委增设招投标管理科。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和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到位、监管有力、和谐发展”的招投标平台。招标采购中心自2006年初正式挂牌运行以来,共办理招标采购项目1000多批次,完成财政性资金采购预算逾30亿元,节约资金超过4亿元。仅2010年,中心就完成招标采购项目305批次,完成财政性资金采购预算逾9亿元,节约资金超1.2亿元。

不久前,安徽省一家公司在从网上看到宁国市招标采购中心发布的投标信息后,就在网上报了名,并递交了相关资料,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前来参加投标,没想到面对几十家施工单位的竞争他们竟然中了标,这让他们觉得很意外。如今宁国市招投标风气焕然一新,他们不找市长找市场。
  体制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也是一切腐败的根源。腐败现象之所以产生,尤其是在招投标这一公共权力行使的重点领域,体制腐败往往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如何变权力分散行使为集中统一行使,变分散监管为集中统一监管,变少数人监督多数人为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突破体制腐败瓶颈,宁国市委、市政府为此花了大力气,下了真功夫。以前,在市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工作中,由于各个部门利益主体不同,制定的政策也不同,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给源头腐败、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趁之机;同时中介服务机构人为干扰投标工作,“中介不中”现象时有发生。改革后,以体制、机制和制度约束,规则主导,任何领导都无法左右招投标。这不仅规范了招投标行为,也净化了招投标市场。
 
  宁国市招投标工作风气之所以得到较大转变,根本原因是该市政府对全市的招投标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源头上筑牢了防腐之墙,让腐败行为失去滋生的土壤。
       搭建服务平台坚持公开公正

为确保在招投标活动中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有效防止暗箱操作,遏制围标、串标和抬标等违规行为,他们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要求投标企业通过银行基本帐户缴纳保证金,在开标现场实行抓阄入围和抽点取值,以提高投标企业的围串标成本,增加投标过程的不可预知性和开标结果的不可确定性,以随机性确保公正性。这种规则看似原始,却非常公平,尤其对恶意围标和串标行为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近日,宁国市委办公室接到了一家浙江企业的“投诉”电话,查询该市招投标中心的相关情况。这家公司是浙江省一家甲级资质的大公司,前段时间从网上获悉宁国市招标采购中心发布的某个项目的对外招标信息,于是就在网上报了名,并组织相关人员带着投标材料前来投标。他们的公司之前从来没有参与过宁国市的招标项目,对宁国的招投标市场也不了解,在该市也找不到人脉关系……所以他们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前来投标的,没想到结果竟然中标。据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当他们收到中标通知书时都非常惊讶。公司的领导还非常不放心,甚至认为是被诈骗,于是就想通过宁国市委打听该市招投标中心的情况。在了解了宁国市招投标中心的运作情况后,浙江客商连连叫好,立即赶到招投标中心办理了相关手续。
  2007年以来,宁国市政府招标采购中心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廉洁”的原则,立足自身职能,不断创新方式,通过《今日宁国》、宁国市招标采购专业网站、宣城市招投标网和安徽省政府采购网等媒体扩大信息发布面,并采取标前资格预审、符合条件的投标人抓阄入围、投标企业书面承诺、不低于三分之二比例抽取合肥、芜湖、宣城等异地专家(单项金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程类项目、100万元以上的采购、服务类项目)、投标企业通过银行基本帐户缴纳保证金、委托公安部门对企业授权人和项目经理身份证进行现场审验、组织评委进行商务标清标等办法,有效打击了虚假投标行为。工作中,该中心还注重发挥业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化业主单位的责任意识,要求业主单位提供经过审核的工程量清单、施工图纸(工程类)和商品规格型号、技术参数、控制单价与总价(货物类)。负责投标资格预审,协助编制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并盖章确认。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的推广运用,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各利益相关人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严格监督管理实现全程监控

再好的体制机制,再规范的操作平台,也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监督队伍。该市在成立招投标中心之初就实行由市招管办、纪检监察、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投标人“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招标采购中心坚持“不怕管,欢迎管,要求管”的理念,要求监管部门在“招前、招中、招后”进行全程式监管,有效防止和抵制了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同时该中心还聘请特邀监督员,实行动态监督;在招投标过程中实行“事前核准,事中监督,事后备案”,加强招投标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督。该市在规范招标投标市场秩序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对投标企业行为的管理。明确将利益相关人划分为“招标、投标、监管、服务”四个责任主体,本着“管办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招管办、监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的工作职能,从机制上形成“办事的人不管事,管事的人不办事”。同时采取“一个漏斗进出”的管理方式和“统一受理、分步操作、定岗定责、流水作业、规范透明、全程监督”的运作模式,业务办理分段落实,充分实现了有效内控。据该市纪委监察局介绍,自2006年以来,该市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发生的腐败案件数为零,改革不仅从体制上规范了招投标行为,而且还达到了源头预防、保护干部、树立正气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宁国招标采购中心倡导的“三公和诚信”理念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成为宁国党风廉洁、政风惠畅、民风和谐、阳光开放政治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20114月,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号路等5条道路工程招标,省内外知名建筑公司齐聚市政府会议中心参与投标。江苏省一家一级资质公司因在综合评分环节不占优势,遗憾地没有中标。评标结束后,招管办工作人员在征求他对该市招投标工作的意见时,他这样说道:“这次我之所以千里迢迢前来贵市投标,是因为你们这里的操作的确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是按程序操作的。虽然这次投标不中,但我毫无怨言、心服口服。下次啊,我还要来你们这投标!”这表明了宁国招投标市场的对外向心力和吸引力。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些都源于招投标实施过程透明、权力受控,具有规范的工作程序、清晰的职责权限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每个过程都受监督,达到了公平招标、投标,避免了人为干预和操作,真正把权力构建在规范化透明化体系之下,实现了权力分解、权力公开和权力监督,遏制了招投标过程中腐败的滋生。
  通过规范办事程序,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宁国市招标采购中心在工作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招投标工作也走上了科学健康发展的阳关大道。
 
  招标采购工作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社会敏感度高,关注面大,从事这项工作,除了时时处处坚持“三公和诚信”原则外,关键是要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宁国市在招投标工作中营造了一个党风廉洁的政治生态环境,不但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纷至踏来,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风惠畅、民风和谐的优良空间。(宁国市编办 王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