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的“国家机遇”——“三化”协调发展的“皖北试验”之一

访问次数: 1320                        发布时间:2012-12-10

[字体: ]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我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五市及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被纳入规划范围。日报今起开设“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皖北振兴”专栏,发布动态消息,加强政策解读,推出深度报道,提振信心,凝聚力量。

  当八百里皖江乘势腾飞之际,加速崛起的皖北,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战略机遇。

  近日,我省五市一县一区正式跻身中原经济区规划,皖北发展进入国家战略。皖北振兴,上升到支持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崛起的新高度,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从一省之策到国家战略,大大提升皖北发展地位

  “中原经济区规划给了淮北一个历史性机遇。我们已将11份产业规划报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并且与河南省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淮北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洞峰告诉记者。

  机遇!这是皖北人对“入区”最强烈的回应。

  的确,多年来,皖北地区似乎总游离于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之外。而这一次,皖北振兴之梦终被国家战略激活。

  “皖北将从经济发展的‘谷地’,成为开放开发龙头,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板块。”省委副秘书长、省皖北办主任陈启涛兴奋地说。

  加快皖北振兴,始终是安徽统筹区域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2008年和2010年,省政府先后出台两个“10条”扶持皖北。2011年末,在学习借鉴江苏发展苏北经验的基础上,一系列新措施再次向皖北倾斜。

  正是基于这种一以贯之的重视,国务院建设中原经济区编制工作启动颁布之后,省委、省政府立即敏锐察觉到蕴涵的重大机遇,迅速组织我省有关部门率先与国家相关部门对接,要求把皖北发展纳入整个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来皖调研时,称赞安徽这种战略意识“富有远见”。

  在我省努力之下,正式确定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涉及我省的规划范围仅次于河南省。 “正是时刻紧绷的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让皖北第一时间登上了中原经济区这艘大船。 ”陈启涛告诉记者。

  国内诸多学者分析,皖北振兴从一省策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大提升了皖北的发展地位,赋予皖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支撑。

  从内部看,皖北振兴将助推安徽发展全局。 “目前沿江和合肥经济圈发展如火如荼,皖江示范区已上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皖北如何振兴也日益引起高层的重视。 ”安徽经济研究院院长胡再生说,加入中原经济区后,皖北呼应皖江,将共同拉动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外部看,皖北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区域内实现借梯登高,互动发展。胡再生强调,依托中原经济区,身为后发地区的皖北,探索“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经验,有利于皖北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从偏居一隅到区域联动发展,有力提振皖北发展信心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一个地区的发展,让皖北上下倍感振奋。

  “将皖北五市一县一区列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期皖北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体现了皖北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抢抓机遇的胆识和魄力。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韶春说。

  近年来,皖北发展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今年前三季度,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3393.4亿元,同比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皖北发展的信心正在快速汇集。专家指出,融入中原经济区将进一步提振皖北发展信心,为区域带来全新的发展动力。

  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已在皖北上下形成强大共识和整体合力,并迅速上升为发展的强烈渴望和美好愿景。

  如何用好政策机遇,是当下皖北各地面临的“大考”。专家指出,顺利融入中原经济区,需要皖北各地善于学习,扬长避短,强化自身功能定位。要依托中原地区的广阔腹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强区域内资源和产业合作,努力走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前列。

  “我们将借助中原经济区的东风,结合亳州当地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尽快形成一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的产业链。”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金春龙表示,亳州加入中原经济区后,将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受到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支持,对促进亳州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准确把握皖北在中原经济区的特殊定位,努力放大皖北融入中原经济区的综合效应,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力争后发先进,皖北地区将迎来更大的跨越式发展。

从粗放发展到探索“三化”协调之路,引领提高皖北发展质量

  皖北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关键是产业基础薄弱,大项目少,带动力不足。成功“入区”,意味着一大批项目列入规划,为皖北打牢基础,提升未来发展速度和质量。

  陈启涛介绍,我省共有包括商丘至合肥至杭州快速铁路、江淮运河航道、沿淮生态走廊等72个重大项目被纳入了规划,占中原经济区规划项目的17%。与此同时,皖北地区正在全力打造的主导产业均在规划中得到明确。

  “三农”问题突出,是中原地区的共同特点,皖北亦不例外。从这一区情出发,中原经济区规划把“两不三新”写入指导思想,“两不”就是指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三新”是指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既是十八大精神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也为破解中国式‘三农’难题探路。”胡再生说。

  由此,农业比重高的皖北,有了更加明确的区域功能定位和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这就要求包括皖北在内的中原经济区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

  事实上,建设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一直是省委、省政府推动皖北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去年开始,我省已经提前开展皖北“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研究,启动皖北“3+5”现代产业园建设,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

  作为政策支撑,中原经济区规划在粮食生产核心区、产业升级和投资引导、统筹城乡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创新政策;支持我省以沿淮经济带、现代产业园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建设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鼓励在区域合作发展、城镇提质扩容、新农村建设、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

  这些,必将对皖北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皖北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记者 史力)

 

     稿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