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争先的内生动力——“三化”协调发展的“皖北试验”之二

访问次数: 1344                        发布时间:2012-12-10

[字体: ]

 

阜阳火车站

 

  今年前三季度,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3393.4亿元,同比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水平。

  后发的皖北,正大步赶上。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皖北不断积蓄乘势崛起的内生动力,增强逐鹿中原经济区的深厚底气。

  把工业化摆在引领全局的战略位置,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不动摇,皖北崛起的脊梁日趋坚挺

  年初,154个工业项目在阜阳各工业区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70.4亿元。 “集中开工的工业项目平均单体投资达1.1亿元,标志着阜阳工业项目投资进入亿元时代。 ”阜阳市发改委主任王斌介绍。

  坚持不懈地加快工业化进程,始终是皖北崛起的一个主攻方向。

  截至今年9月末,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3537户,比2011年末净增674户;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484.2亿元,增长17.2%,增幅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回顾“十一五”时期,皖北地区生产总值由1909亿元提高到4102亿元,年均增长12.5%

  这些指标均表明,皖北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在亳州,一个现代化中药产业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通过10年努力,亳州打算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和亳州市支柱产业之一,预计产值超过1000亿元。

  几年前颍上县的经济总量还是全省倒数第一,如今,该县通过发展煤炭、纺织、旅游、农业等产业,已跻身全省县域前列;随着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的纷纷落户,阜阳、亳州、宿州市二产比重都已超过一产,产业构成向工业引领转变。

  后发地区的“工业突破”,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身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一翼,今年前7个月,蚌埠专利申请量达3293件,同比增长112%,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均位居全省第三;淮北,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增至4个;

  今年前十个月,淮北、阜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8.4%38.4%,远远高出全省水平。

  发挥自身优势,皖北各地全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做深、做大、做强煤电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综合利用能源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把工业化摆在引领全局的战略位置,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不动摇,皖北正努力走出一条跨越赶超之路。

  做大中心城市,建设县级中等城市,推进产城一体,沿淮城市群不断提升皖北振兴的承载力

  大连万达把进驻安徽的第二个脚印落在了皖北蚌埠。“选择蚌埠,正是看中了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 ”万达广场总经理关永基坦陈。

  近三年,蚌埠安排300余个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逾1000亿元,努力完成由“小城”向“大城”的华丽转身。

  工业经济风生水起,皖北的城市化正在提速。 “十一五”期间,皖北城镇化率由31.6%提高到39.7%

  一度时飞时停的阜阳机场,自复航以来旅客吞吐量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华东地区前列,今年预计将超20万人次。而到“十二五”末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00万人次,成为辐射皖北、豫东南的重要支线机场。背后的推动力正是阜阳经济发展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最新修编的亳州市规划提出,到2030年主城区规模发展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亳州将成为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一批中心城市体量在快速壮大,对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和拉动力不断增强。

  今年年中,我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个以上实力较强的县城建设县级中等城市。“建设县级中等城市,重点将放在皖北地区。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称。

  皖北各县,处处可见林立的脚手架和楼盘广告,新修的宽阔马路和刚刚移栽好的绿化树木。在怀远,当地确定的“十二五”目标锁定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五河、固镇县城常住人口则要超过20万。

  以产城互动发展为切入点,皖北尝试创新农民进城制度安排,探索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

  宿州市西南角,如今成为人气旺盛的“中国鞋都”。在这里,产业聚集、人口聚居、土地集约,农民或进园区就业,或在附近从事特色农业,一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图景初步展现。

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人口为支撑,产城一体化推进正在成为皖北城镇化的有力“推手”。

将现代农业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统筹考量,协同推进,皖北在“三化同步”道路上步履坚定

  皖北,广阔平原上沉甸甸的麦穗汇成海洋,为她赢得“江淮粮仓”的美誉,也让“农”字成为皖北绕不开的话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中,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今夏,亳州602.8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02.1公斤,成为我省第一个小麦千斤市。全年全省粮食总产达657.8亿斤,总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在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连续增产,关键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介绍。

  科技兴粮,正是现代农业的精髓。如今的皖北,各地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生产加速推进。

  沿着这个路径,2015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将要达到700亿斤,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

  “新时期皖北现代农业发展,最大的不同是置身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中,‘三化’互动。”省农委负责人说。在工业化理念激发下,皖北传统农业正发生裂变,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快速提高。

  在阜阳,食品企业多达2600多家,仅方便面生产线就有40多条。淮北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成为这个资源型城市非煤产业的中坚。随着雨润集团、黑牛豆奶等一大批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进驻皖北,传统农业正变大变强。去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全省农户人均增收530元。

  与4年前相比,淮北工业化水平提高7.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甚至超过全国水平。与此同时,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提高近20%,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去4年间连续跨过4000元、5000元、6000元三个关口,也超过全省。

  在亳州,以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依托,积聚了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发展让“美好乡村”也随之花开田野,今年完成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8个、示范村165个,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宿州埇桥、亳州涡阳、阜阳颍上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展迅速,阜阳、亳州、宿州等地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先行一步,皖北实践必将为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记者史力)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