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跟踪问效 当面督促整改——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侧记

访问次数: 987                        发布时间:2012-12-24

[字体: ]

今年6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安徽省本级2011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隔半年,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落实得怎么样?省人大常委会一直保持密切关注。1220日下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分组会议要求部分被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面对面督促整改,体现了人大监督的刚性和跟踪问效的执著。这是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加强审计工作监督的一项创新举措。

  今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共涉及省级16个部门,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涉及资金211.12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金额194.51亿元;违纪违规问题金额16.61亿元,其中能立即整改的13.44亿元,已经全部整改到位。对整改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的,有关部门单位已明确整改措施和步骤,争取年内对绝大部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审计整改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最终体现。张东安委员说:“此次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有三个特点:一是对财政监督力度的加大,二是整改力度的加大,三是公开力度的加大。 ”在整改中,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100%有整改措施。工作中联合了组织、纪检等部门的力量,形成了合力。李维勇委员说:“从整体上看,报告内容实在可信,指出的审计整改情况实事求是,特别是整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 ”

  “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重视不够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现行财政体制的原因。我们尤其要重视‘屡审屡犯’的问题,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合理使用、规范管理。 ”庄立权委员说。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十分重要。苏泽泉委员认为,审计整改,不能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整改上,而要追根溯源。比如审计工作报告披露,2006年至2011年省财政累计拨给“信用安徽”专项资金1812万元,到2011年末结余1276.9万元,这就反映了预算安排上的问题。

  审计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只有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才能根本解决。丁海中委员说:“有一些违规资金问题与现行政策、体制有关,如出差补助级差、单位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单位只有变通处理,审计部门按科目审计就是问题。 ”吴金山委员认为,一次性奖励的奖金来源,处级离休干部医疗费、差旅费以及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经费拨付进度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省政府及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财经制度,防止共性问题再度发生。

  “要高度重视审计公开机制的建立。 ”张东安委员指出,公开内容除了整改结果,还应包括联席会议上反映的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公开要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张荣国委员认为,要将审计整改结果摘要在《安徽日报》公布。审计部门要善始善终,主动展示审计绩效,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对拒不整改或同类问题“屡审屡犯”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审计的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职务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并纳入考核有关部门和单位年度工作的内容。只有这样,审计整改才能取得最大效果。(吴林红高城)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