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年前来到阜南县农村,采撷了几个镜头——
天下第一椒红在冬天里
年前的
一路上,常青树中,一排排白色楼房,田野间,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镇长李蔚向记者介绍,会龙辣椒已是安徽名牌农产品,目前规划占地200亩的皖西北蔬菜交易大市场正在建设中,运营后,年蔬菜交易量可达10万吨。
芦庄村前党庄组,村头空地上,一辆辆大货车停着,外地货主忙着打秤过磅,收购辣椒……
“你看,上午一小车,换来一沓钱! ”村民党会龙坐在四轮拖拉机上,手上攥着两千多块钱。
村支书胡占涛介绍,省道328线经过村中,交通便利,村民1992年开始种辣椒,多年来,形成以辣椒等大棚蔬菜种植为主、以农资和蔬菜流通产业等多种经营为辅的专业村。全年蔬菜种植面积7000多亩,蔬菜产量10000吨,村民仅蔬菜产业一项,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记者来到村民党会清家。 6间屋的小院,一家人正吃午饭。 “全村都装了沼气灶,看,做饭不冒烟了! ”厨房里,党会清的妻子,指着墙上红色塑料管,憨笑着。记者环顾厨房,白瓷砖贴了半人高。他家土地少,通过土地流转,在其它村租了10亩地,每亩产量达3000斤,收入6000多元。党会清拍着身后四轮车说:“路平坦了,下雨不怕,大棚里直接辣椒装车,开到收购点就行……”
村民庞秀英家,二层楼房,客厅30多平方米,客厅正中挂着玻璃吊灯,沙发边有立式空调。
“居室变化,是追求小康的见证。 ”镇长李蔚,一番点评:“多年种植反季节蔬菜,腰包鼓了,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他告诉记者,会龙辣椒,因无公害,果大肉厚,味美色亮,所以号称“天下第一椒”,远销全国许多城市,每到冬春,客商云集。全镇年复种大棚蔬菜7万多亩,产量2亿多公斤,带动6个乡镇10多万亩蔬菜种植,形成年交易额3.2亿元的蔬菜交易区域中心市场。
一阵锣鼓响法律进乡村
午饭后,黄岗镇耿寨村的吴学功冒着寒风,赶到
记者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远远就看见大舞台。台上悬着“法治阜南文艺宣传活动巡回演出”的横幅。许多村民围着一排排牌子看。原来,一排排展板上,尽是农村交通安全法规、林业法等法律知识。大家看得仔细,津津有味地议着。
“展板上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以前不知这些会违法。 ”吴学功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村里有两家因琐事发生纠纷,村里人至今还在评理。看了展板,心里亮了!
一阵锣鼓响,节目开始了。小品《建房》与《邻里纠纷处理》,歌舞《法治阜南谱新篇》……现场的人过足了瘾,不时有喝彩声。吴学功顾不得和记者说话,索性钻到台前蹲下,目不转睛地看。
“在乡村,邻里纠纷事多。 ”为此,县司法局组织送法下乡,这巡回演出,是其中一个办法。谈起司法调解,王家坝镇司法所所长李磊,给记者讲了个案例,在该镇崔集村,有3户邻里人家,2008年签了协议,每家让出
县司法局局长丁传珠表示:“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咱们都设了法制宣传栏,每个村都有一批普法示范户,一些农家书屋设了法律咨询点。法制宣传进村庄,这是建设美好农村的需要。 ”
服务一体化医改惠民生
早听说,阜南县已经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了,记者自然也要去看看。
在阜南县城仁和医院大厅,不少病人在挂号候诊。薛集社区70多岁的张大妈,常年患腰间盘突出和哮喘,是仁和医院的常客。她对记者说,她入了新农合,办了慢性病卡,购药便宜些。
正说着,从大厅导医台,跑来一位年轻护士。 “张奶奶慢些走路! ”她满脸春风搀着老人,两人有说有笑,像孙女俩亲切。
“我得冠心病,几天住院共花2632.4元,报销了1812.7元。 ”站在新农合报销窗口,村民张琳,手里拿着刚报的现金,乐呵呵的。 “说起医改,就说‘感谢’两字,一是谢党的政策,二是谢医院服务! ”一旁的78岁的张大爷这样告诉记者。他住在城北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定期组织辖区老人,分成6个组,每组10个人,由护士带队,来这里体检,“不用东奔西跑瞎跑了……”
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陈雷介绍,新农合实施5年来,参合人数由2008年的110多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40多万人,已覆盖全部乡镇,全县参合率达到98.9%;实际补偿比例由46.06%,提高到目前62.23%。截至2012年11月,累计补偿参合群众653.7万人次,支付新农合基金10.4亿元。
他说:“群众就医观念,已经不是以前的‘小病扛、大病拖’,而是现在的‘敢看病,会看病’。新农合嘛,对农村卫生事业,很是促了一把。三级卫生网络布局,已经很像个样子了……”
临别,仁和医院院长张连辉,说到“院长之梦”:所有患者都能康复,出院时候一脸幸福!(吕乃明、沈建平)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