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患病、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
老年人患病愁煞子女
巢湖市的王大妈这两个月来又累又愁,累的是每天都要到医院去照顾住院的80多岁的母亲,自己也是60岁的老年人了,身体实在吃不消;愁的是医生催着让母亲出院回家休养,但回到家里,没了护士帮忙,又找不到愿意照顾老人的保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王大妈的母亲先前一直住在养老院,去年6月,老人的心脑血管病发作,住进了医院。虽然早就可以出院了,但王大妈宁愿多花钱让母亲住在医院里。她告诉记者,自己也知道医疗资源有限,不该“押床”,但养老院不具备康复条件,母亲住在那里不放心。在医院里,有护士专业的护理,所以只好“赖”在这里。 “要是养老院也能提供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或医院能提供养老服务就好了。 ”
老龄化社会,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但当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 “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 ”省立医院一位医生无奈地对记者说。
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成为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记者从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获悉,2010年以来,省发改委共争取国家发改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2.8亿元,资助引导部分养老、医疗机构合作,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支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护理中心、安徽省针灸医院老年养护院、合肥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中心、六安市金安区医院老人护理中心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患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过上安稳的晚年生活。
新模式求解医养难题
“这里医疗条件好,护理员和医生、护士比儿女照顾得还周到。 ”81岁的周奶奶已经喜欢上自己在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中心的“新家”了。周奶奶患有高血压,脑供血不足,常常会突然晕倒,非常危险,子女们就将她送入护理中心。
位于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的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中心是一家民办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住着100多位高龄老人。在护理中心,记者看到每个房间的门上都贴着责
这家老年护理中心负责人谢琼告诉记者,照顾老人的医生、护士都来自附近一家社区医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护理中心开办了这家社区医院,每天抽调医生、护士为住在护理中心的老人进行常规医护服务。需要到社区医院就医的老人转入医院后,护理中心的护理员也可以跟随到医院陪伴护理。医院还为周边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维持正常运转。
与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中心办医院“医养结合”做法殊途同归的是,合肥市滨湖医院、六安市金安区医院等医院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办起了“养老院”。老年患者在疾病的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合肥市滨湖医院现在设有床位200多张,患病老人在这里既能就医,又能得到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探索中也遇到不少困难。记者采访得知,缺少资金、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是众多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而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则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14.5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10.18%,高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力推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因病托老机构、老年康复院和护理院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让广大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必需。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 ”一直关注养老问题的省社科院专家王开玉说。卫生部门要批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成为医疗机构,然后由民政部门确认其非营利性并纳入医保。这样既解决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难题,又减轻了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还能促进养老行业护理水平的提高。目前,上海、青岛、杭州、苏州等城市已试行将部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谢琼向记者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的期盼,她希望教育部门要加大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稳定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方式让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权益,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稳定服务人员队伍。
有关专家认为,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共同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当下,最迫切的是要拓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民政部门应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募集资金资助培养更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惠及更多老人。(朱胜利)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