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攻坚:公车货币化改革

访问次数: 1210                        发布时间:2013-01-09

[字体: ]

公务用车管理,直接体现机关作风。作为全省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城市,自2005年以来,铜陵市采取渐进式、货币化公务用车改革模式,有效降低了行政经费开支,为深化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作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

  路径选择:先行试点再稳步推进,发放货币化补贴

  公务用车改革涉及利益关系复杂,影响面广、难度大,路径选择至关重要。“铜陵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务用车实际情况,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做法,逐步取消市直机关公车,发放货币化补贴,鼓励公务员自行购车或乘坐社会公共交通车辆,解决公务交通问题。 ”铜陵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介绍。

  2005年,铜陵市选择市卫生局、统计局两个单位首批试点。 2008年下半年,试点扩大到市港口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文联等三个单位。 20098月,随着条件逐步成熟,车改在铜陵市直机关全面推开。 20116月,改革进一步扩大到铜官山区。

  在改革全面铺开的2009年,铜陵市全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为13825辆,平均每50人左右拥有一部小轿车。发达的公共交通、相对较高的私人汽车保有量,为铜陵市取消公车,通过货币化补贴方式解决公务交通问题奠定了现实基础。当年2月,车改办在全市开展问卷调查,认为现行公车制度中公车费用过高的占73.3%,认为公车使用效率低下的占23.9%;赞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占87.2%,认为车改模式应采取货币化的占84.4%

  改革效应:降低了行政经费开支,优化了工作作风

  车改单位取消公车后,对公务人员按工作职务、职责、车辆消耗和公务活动量等为基数,结合是否购车等因素发放车改补贴。为鼓励私车用于长途公务活动,铜陵市还规定私车公用超过15公里的,发放长途特殊补贴。对原在编和聘用的公车驾驶员,通过转岗、安排到下属事业单位、帮扶自主就业等方式妥善安置。

  “公务用车改革大幅降低了行政经费开支,优化了工作作风。 ”铜陵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车改后铜陵用于公务用车及公务交通的费用下降了30%左右。改革还重构了廉政防范格局,强化了公务交通领域廉政监管效力。 “车改前,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管对象是车及车的使用者,虽然采取定点维修、定点加油、GPS定位等手段,仍然难以根治公车私用等乱象。改革后,变为监管车贴和公共交通费,发放程序规范清楚,发放标准较为固定,监管更具可操作性。 ”纪检监察部门有关人士指出。

  启示:紧密结合实际,择机全面推进

  公务用车改革与行政机构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联系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 “铜陵车改,事先进行了周密的调研和论证,对全市党政群机关人员和车辆状况、公务用车实际运行成本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出台的方案,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本地公共交通状况及财政保障能力,这是改革能够稳定、持续推进的基本保证。 ”

  “铜陵车改的另一启示是,渐进式改革要与当断则断的强力推动结合。 ”铜陵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就改革全局而言,渐进式试点是积累经验、稳步前行的必须。到了特定阶段,改革方案已经成熟,就应大胆破除思想和利益上的障碍,以免改革陷入扯皮的过程。“在20098月至10月间,铜陵市划定期限,要求50多家单位全部实行货币化车改政策,确保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汪国梁)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