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全面推行机构编制管理“两项预报制”

访问次数: 3889                        发布时间:2012-12-12

[字体: ]

近年来,杭州市机构编制部门大胆创新、深入探索,积极开展机构编制管理预报审核制和领导职数使用预报工作,不断增强机构编制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建立制度强规范。在探索实践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该市编委颁布了《关于实行机构编制管理预报审核制的通知》、市编委办出台了《关于对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处级及处以下领导职数实行职数使用预报备案制度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两项预报制,对机构编制管理及领导职数使用预报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明确了预报内容,统一了预报流程,严肃了预报纪律,实现了预报工作制度化,夯实了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二是事前管理强预防。两项预报制的实施,彰显了机构编制管理预防为主的理念,推进关口前移,突出事前管理两项预报制明确要求市直各部门提前就下一年度机构编制有关事项和领导职数使用情况进行预报,市编委办对预报事项进行预审把关,同时,对重大事项,提前介入调研分析,了解相关情况,有利于机构编制部门提前掌握下一年度机构编制管理事项和领导职数配备的总体情况,有利于促进机构编制资源统筹配置、科学配置、优化配置,发挥机构编制资源效益最大化。2012年,市直43个主管部门共上报涉及100家单位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预报事项103件,通过统筹考虑,最终确定拟酌情办理的事项28件(占预报事项的28%),其中涉及增编的事项仅12件(医院、学校等有定编标准的3件)。通过预报制,降低了行政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起到了很好的事前管理作用。

  三是操作便捷强效率。两项预报制,在规定预报内容和流程的同时,还设计了统一的预报格式,明确了预报的要素,方便按图索骥进行预报,确保了预报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还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流转,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了预报事项的程序,节省了公文流转的时间,提升了预报工作的效率。

  四是严格程序强权威。在两项预报制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规范程序不走样、严格流程不变通,尤其是以实名制为平台,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程序流转,保证了机构编制管理预报事项在程序中得到严格执行。把两项预报制放在实名制系统中,确保了预报制事项得到刚性执行,使软性的工作得到了硬化,杜绝了开口子现象出现,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

  五是延伸辐射扩成效。经过探索实践,不断修正完善,杭州市本级推行的两项预报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力抓手,赢得了市直机关部门的认可。为推广经验、共享成果,今年,杭州市编委办又将两项预报制向各区、县(市)全面推广应用,目前,各区、县(市)均已下文实施,有力地强化了全市机构编制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

 

    信息来源:中央机构编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