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直六部门领导答记者问 共同推介美好安徽

访问次数: 1048                        发布时间:2013-05-30

[字体: ]

 

省直厅局相关负责人到会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520,“网聚美好安徽”大行采访活动在肥启动,来自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37家知名网站编辑记者聚焦安徽。在启动仪式上,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旅游局、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介绍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怎样进一步推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确保实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的目标?

  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力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更是我省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2010-2015年每年用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去年出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省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经过努力,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基础初步形成。近年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跨越4000亿元和5000亿元二个台阶,全年产值达5094.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16.4%提高到18.1%。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平板显示、信息家电、LED光电、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雷达装备制造等领域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明显。去年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三个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区域特色较为鲜明。合肥、芜湖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产值占全省半数以上。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新兴产业产值万亿元目标,我省将进一步推进“千百十工程”,即到2015年,开工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重点企业,培育10个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围绕“千百十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引进培养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发展动力。主要措施具体有8个方面: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一批产业基地,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养一批中介组织,创新体制机制。

  2013年,我们主要集中精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一是争取新型显示、硅基功能材料和智能专用装备等3个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获得国家批复。二是加强项目谋划,做好国家资金的争取工作。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370个,年度计划投资719.74亿元。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224.8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1.24%,项目实施有序,投资进度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规模居全省首位,一季度完成投资89.0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9%,发展潜力优势明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一季度完成投资50.8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2.26%

  记者:安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速提效,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了文化发展成果,今后几年将采取哪些措施?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宰学明:安徽文化战线以打造文化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为目标,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很多方面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一批文化品牌应运而生,文化创新成绩斐然,精品生产喜获丰收,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文化实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活力持续迸发。

  今后几年,我们将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体系服务效能上下功夫。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推进安徽文化中心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包括省美术馆、省图书馆新馆、省博物馆新馆、省非遗馆、省音乐厅等),完成市县“三馆”建设任务,推进文化惠民类省政府民生工程,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做好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工作,实行绩效考评,不断提高设施设备使用率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二是精心组织开展重大文化活动。今年下半年,集中举办好第五届中国农民歌会、第七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第十届安徽省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带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与展现。

  三是不断推出优秀艺术作品。把黄梅戏创作作为重中之重,尽快推出《男人立正》、《农民工》等黄梅戏新作力作,创作演出文旅演艺项目大型音舞诗画《太白皖韵》和花鼓灯歌舞剧《风雨淮河岸》等,创作以改革开放35周年为题材的歌曲和以黄山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为题材的歌曲。组织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签约作品展览,将主题性美术创作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记者: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突破口,也是国家下达的约束性目标,请问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省环保厅巡视员王文有:安徽省环保厅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强,常抓不懈,采取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依靠科技减排相协同的多种有力举措,综合运用标准提升、区域限批、落后产能淘汰、建设项目管理等手段,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削减任务分别是6.5%4%。“十一五”期间安徽实施并完成COD减排项目521个,减排COD 17.99万吨,COD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7.36%,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的113.64%;实施并完成SO2减排项目435个,减排SO2 42.44万吨,SO2排放量为53.26万吨,比2005年下降6.72%,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167.99%。全省单位GDPCODSO2排放强度均下降50%。“十二五”安徽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任务分别是7.2%9.9%6.1%9.8%,“十二五”开局前两年累计削减5.03%5.26%3.46%1.32%,其中2012年分别削减3.04%3.33%1.87%3.95%,四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2013年全省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1年下降1.3%1.6%1.1%3.0%。为确保减排目标的实施,我们将以工程减排为重点,着力实施列入国家“十二五”目标责任书和各市年度目标责任书的项目。同时继续对各市减排目标完成进度实行季度分析评估,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市实行预警,对进展缓慢的减排项目挂牌督办,对影响全省减排任务完成的地区实行限批。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市“一票否决”。

  记者:请问安徽省采取了哪些措施以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

  省住建厅厅长李明: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实行“三审、两公示”制度。二是探索保障性住房统筹并轨、租补分离、分档补贴。三是建立覆盖全省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保障家庭综合信息比对制度。四是加强动态监管。实行年度复审、定期回访、动态管理、不定期巡查、举报投诉等制度,严查闲置、转租等行为。

  近年来,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绩显著。2011年和2012年,全省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6.7万套,位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基本建成54.9万套,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全省已有110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受益,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由“十一五”末的5.6%提高到14.8%。今年,国家下达我省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是40万套(),总量排全国第二。截至4月底,已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1.15万套,开工率达到53.51%,基本建成10.26万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0.66%

  记者:请问安徽如何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省旅游局副巡视员王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以及安庆市部分地区,总面积38220平方公里,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是安徽旅游的精华地区,也是中国旅游杰出的代表地区。2013年,我们将全力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具体要抓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认真宣贯实施。二是抓好示范区相关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主要有景区管理标准、旅游企业服务标准、交通标识标牌标准、信息化标准等。三是提升示范区的可进入性,推进全省旅游交通规划实施,完善旅游交通路网,提高道路通行等级;依托省内合肥、黄山、九华山等机场以及南京、上海、杭州等机场扩展示范区的进出通道;完善皖江旅游码头和新安江深度码头建设,满足长江游轮旅游发展需要。四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游客集散中心接待能力,完善旅游城市各类服务基础设施。五是开发并推出一批重点旅游线路,加强与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合作,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示范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六是探索文化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实现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融合发展。

  记者:省属企业“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如何?目前,安徽的省属企业与央企合作的基本情况如何?

  省国资委副主任项小龙:与2010年相比,2012年省属企业资产、收入增幅分别为37.5%41%,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时序要求。淮南矿业集团、省高速集团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铜陵有色集团成为我省首个年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

  截至2013331,我省共有21家省属企业与央企开展对接合作,累计合作项目59个,投资规模2542.13亿元。其中累计开工项目37个,投资规模1806.5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16.17亿元。累计竣工项目14个,投资规模327.82亿元。开工项目中工业类项目投资规模775.65亿元,占开工项目投资规模的42.94%,工业类项目起到了主导作用;5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1307.20亿元,占开工项目投资规模的72.36%,这些大项目的开工有力的推动了我省经济发展,也为省属企业的自身发展增加了动力。(宋艺、符秀云)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