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飞天梦想”共成长

访问次数: 1421                        发布时间:2013-06-28

[字体: ]

神一神十,夏俊生和他的伙伴参与设计制造集成电路,刚刚载誉归来的神十就用上了他们研制的5种集成电路

 

每个周六,中国兵器工业第214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夏俊生,都会像工作日一样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加班。日前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上天,他和他的团队贡献了5种集成电路。其中,驱动控制的专用集成电路、压力传感器等成为确保航天飞行器各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器件。

  1991年,夏俊生从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来到中国兵器第214所工作。就在当年,我国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国防微电子专业骨干研究所,214所承担了为神舟飞船配套专用电路的研制任务。夏俊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事业从此与这个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工程紧紧连在了一起。

  航天工程对于集成电路的质量和可靠性都有特殊要求。夏俊生与同事们将下达的20多项参数指标,细化分解成50多项落地指标。两年时间研制样品,三四年时间来改进优化,214所终于研制出高可靠性的集成电路。按照要求,电路要保证在-55125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夏俊生等技术人员把电路承受的范围扩大到-65150

  但1997年,就在神一开始组装前夕,这个关键性的电路却在组装最后测试中出现问题。夏俊生等跟随当时的团队领导连夜赶赴中国航天研究院的试验现场,把产品带回,并决定对其进行归零处理。 “‘归零处理,要求我们不仅要找到问题原因,还要能反复重现问题。整整半年的时间,夏俊生与二十多位同事天天加班,最终验证结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从神一神十,从无人到载人,任务技术参数要求不断加码集成电路的技术参数每提高一点点,都要经历上百次乃至上千次的实验。夏俊生说。 12年间,他和他的团队对集成电路的管压降、线性度、工作电流、PIED内部气氛控制等7项重点技术参数,进行了5次改进,技术水平提升幅度达到30%以上。

  在一次次的技术创新中,夏俊生从助理工程师,快速成长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随着项目的成熟,他也由普通员工成长为项目主管及团队核心人员。 2003年,214所的神舟项目获得两项国防发明专利。 33岁的夏俊生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批关键技术带头人。如今,夏俊生还热心于传帮带,培养出15位工程师、6位高级工程师。

  实验室里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夏俊生所在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为制作电路,要将直径只有25微米的金丝焊接到一起,一次实验就要焊接6000根到7000根。连续盯上显微镜一个小时,眼圈就会红。但我们的梦想是丰富多彩的。夏俊生说,能将祖国的航天事业与个人的事业相结合,我无比自豪,飞天梦探月梦就是我们的梦!

  前不久,夏俊生又接到新的任务——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宇航高可靠产品研制工程214所项目负责人。夏俊生带领着他的团队再次出发。(记者 郭耀华 丰静)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