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印发

访问次数: 889                        发布时间:2013-08-16

[字体: ]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在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升级,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既能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提升和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大举措。

  《意见》指出,促进信息消费,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到2015年,使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发布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动于2013年内发放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年内向全国推广。二是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工程,支持研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产品;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突破,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集成电路产业,提升软件业支撑服务水平。三是培育信息消费需求。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加快物联网和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化,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四是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五是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推进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依法加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检测和认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

  《意见》还明确了促进信息消费的支持政策。一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涉及信息消费的行政审批事项,消除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二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依托现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对互联网、软件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优惠;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优先支持互联网小微企业,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三要改进和完善电信服务。建立健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广电企业、信息内容供应商等合作和公平竞争机制,加强资费监管,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四要加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信息消费统计监测,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县、区)建设。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认真落实任务和责任,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和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相关信息:

 

信息消费背后的经济施政路线图

 

《国务院关于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已经公布。这是新一届政府统出台的又一重大经济举措。在此之前,国务院就船舶工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小微企业发展等,陆续出台了相关意见。

  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密集而持续,可以说是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突出体现了新一届政府施政持续释放的特点。

  在这些持续释放的利好中,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线图。这些政策的构成中,再次集中体现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统筹。《意见》的诸种新举措,特别立足于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可以预计,当改革的红利、发展的潜力、市场的活力有机结合起来之后,这些因素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将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到,《意见》充分展现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逻辑,维持了新一届政府施政逻辑的一贯性。

  信息消费与稳增长

  经济增长是比较热门的话题。最近,中国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热浪,但中国并未出现与夏季用电增加相伴的高峰期电力短缺,很多人士基于此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放缓的重要迹象。当然,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并有望在未来几个月继续回升。

  有关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分歧,显示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应该说,7.5%是运行在中国经济的下限区间内。即使如此,中国的经济政策,也并没有以短期刺激政策作为应对的手段,而是更多的采取了调结构、促改革的方式进行。信息消费新政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思路。

  可以预期,《意见》的颁布,将大大增加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根据《意见》的规划,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基于此测算,若未来两年中国GDP增长水平维持7.5%的增长水准,信息消费的增量部分规模将占到GDP增量部分规模的12%左右,每年为GDP增长贡献大约1个百分点。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夯实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信息消费与调结构

  按照新一届政府的规划,经济发展主要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扩大内需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也是前述稳增长的根本。在决策层关于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和促进消费,更多的用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信息消费本身规模的迅速扩大,将促进中国需求结构的改变。一直以来,中国内需中,投资需求比重过大,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信息消费政策目标测算,仅信息消费这块的规模,将在未来两年在GDP的比重中提升至5%,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的内需结构。

  更重要的是,信息消费新政,还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在向生产、生活领域深度渗透,这个渗透过程,必将改造中国的传统产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并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在深层次上改变交通、减灾、电信、能源、金融等基础领域的面貌。

  信息消费与促改革

  《意见》特别体现了促改革的施政思路。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等场合,多次提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具体在信息消费政策领域,可以看到很多推动改革的突破。在《意见》中,特别提出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提出,着力消除阻碍信息消费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在已取消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年底前再取消或下放电信资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定等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管理事项。

  《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等等利好。这些政策,都将增强信息消费发展的内生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消费本身有其特殊的效应。

  信息是现实世界的映照。推动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等等,这些举措不单单将提供一个新的市场机会,更重要的是,这将促使中国公共服务机构透明化,更加有助于公众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的监督,这对于转换政府职能,约束政府行为,推动政府改革等等方面,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消费与惠民生

  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我国很多民生事业相对落后,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发展,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信息消费新政对于这些领域服务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意见》也明确提出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

  教育方面,《意见》提出,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医疗方面,《意见》提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等等;养老方面,《意见》提出,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等等。《意见》还提出,加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等内容。这些信息惠民工程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将中国民生服务领域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信息来源:人民网)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