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系统运行以来,以实时查询便捷高效得到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的普遍认可。同时,该系统作为联动管理模式运行的载体,在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提高联动管理效能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日前,地区编办根据全省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升级改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暂停办理机构编制审批事项的特殊情况,研究采取“三项措施”使联动管理经过摸索实践、全面推行迈向共联互动、齐抓共管的发展阶段。
一是大力度推行联动管理运行机制。地区编办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联动管理牵头单位的作用,通过召开机构编制管理联席会议的形式,不定期地与纪检、组织、人社、财政等联动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并结合实际抓好制度的推进落实。日前,联席会议围绕推动联动管理功能纵向深化、查询渠道横向拓展问题,合力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统发人员工资由实时查询向审核审批转变。在全面推行统发人员工资网上审批的思路框架下,由各单位按月提供工资审批表,编制部门对照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进行人员编制审核。对于工资审批表数据与人员编制信息相符的,编制部门在网上直接加盖工资审批专用红色电子印章,各单位自行打印后作为人社、财政部门审批、兑现工资的唯一依据。如出现工资审批表数据与人员编制信息不符的情形,则由编制部门在信息反馈对话框中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经复核无误后重新提交履行审批程序。网上工资审批不仅发挥了编制管理的“龙头”作用,提高了联动部门行政效能,也成为联动管理部门协作配合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深化联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在政务公开系统单设住房公积金查询功能,新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房公积最新数据,有效解决了多年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查询渠道窄、问询嫌麻烦等问题,得到普遍认可和欢迎。
二是全方位保障联动管理信息需要。为保证全省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升级改造期间联动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地区编办征得省编办的大力支持,指定专人定期导出网络管理数据并进行手工操作备份,形成独立于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的编制管理数据库。在这一数据库中进行日常落编减员、职数管理及信息修改、查询服务操作,并将其投放到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系统。同时,注重做好编制管理纸质登记备案,形成查询有依据、复核有出处的数据化管理与纸质化备案相统一管理模式,以此保证人员编制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使我区在省编制网络管理系统暂时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地委、行署领导及各联动部门的查询需要,并为我区在全省平台升级测试后第一时间恢复使用提供了数据保障,实现了联动管理依托于平台、更新于系统、使用于实践的效能化、规范化运行。
三是大幅度提高联动管理运行成效。为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地区编办在地委、行署的大办支持下依据大办文[2013]7号文件,牵头与联动部门合力出击,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各类“吃空饷”情形进行了全面清理。清理工作以联动管理系统为抓手,充分利用系统的人员图像显示功能,采取单位自查自纠、联动部门组织督查等方式,按照各部门单位实有人员信息公示——网络管理平台人员信息公示——联动管理系统实有人员图像对照——联动部门现场复核抽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的“五步走”思路,对各单位实有人员数据及人员图像进行对照甄别鉴,全区总计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200余人。各联动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按照地委、行署的有关规定,对“吃空饷”人员全部进行了分类处理。目前,按照省编办的统一部署,编制、财政、人社部门再度发挥联动管理合力,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积极推动大兴安岭机构编制联动管理的实践不断深化,创新管理的效能不断提升。
信息来源:中央机构编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