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大包干”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 2002年,滁州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开辟了农村发展崭新局面。 2002年以来,滁州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改革试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35年来,滁州就是在一次次改革中解决新问 题、一次次创新中赢得新挑战,保持了事业前进的强劲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我们坚信,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滁州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和更多机遇。
(一)用改革的要求推动滁州经济升级版打造。我们的总体构想是狠抓“六大升级”,即狠抓经济结构升级,努力实现“三驾马车”、三次产业结构和区 域经济的结构优化;狠抓主导产业升级,重点打造家电信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硅玻璃、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和仪表、电缆、玩具、文具、模具、继电器等一批产业集群,拉长加粗补齐产业链条,加快向高端延伸,同时加强研发、检测、技术力量和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狠抓企业 升级,用信息化武装企业,用新技术改造企业,用强投入做大企业,用再创业孵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滁州升级版企业;狠抓开发园区升级,坚持节约集约,推进产城一体,建设特色园区,把全市15个省级以上园区打造为滁州经济增长极;狠抓城镇化升级,大力推进美好新滁城内部的一体化、与南京的同城化和与合肥的快捷化,着力打造合宁之间区域中心城市,把主城区和6个县城建设为宜人宜居宜游的美好城区,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提升人口集聚能力;狠抓县域经济升级,加强园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镇经济,培育个私经济。通过六大升级行动,走出滁州集约发展、低碳发展、智慧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 展的新路。打造经济升级版,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滁州非公企业总数已经超过90%。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按照全会决定要求,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大力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非公企业创造良好条件。对现有的国有企业,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并积极支持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用改革的要求指导滁州新型城镇化探索。滁州的人口数量居全省中游,城镇化水平目前居全省中游。我们将按照中央部署,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努力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安徽示范区,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开展积极探索。我们提出建设“一十百千”的城镇体系,“一”即主城区这一核,“十”即6个县 城和南谯新城、汊河新城、炉桥新城、秦栏新城,“百”即全市百个乡镇,“千”既全市规划的1140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在全国城镇化都在加速的形势下,推进 新型城镇化,既要有美好设想,还要有政策支持。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 等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等,不仅为滁州的新型城镇化探索指明了路径,而且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撑。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在户籍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产城融合发展等若干方面大胆探索,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用改革的要求抓好滁州服务型政府建设。滁州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同样艰巨,服务群众和服务企业的工作同样重要。近年来,滁州致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方面,狠抓提速提效。先后开展了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有项目审批流程、办理时限都压缩50%以上。另一方面,狠抓能力提升。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体系;以市委群工部为龙头,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组五级群众工作体系;大力推进社区改革, 全面搭建以“一委(社区党委)、一居(社区居委会)、一办(社会管理办公室)、两站(公共服务站、社情民意信息站)”为架构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政府各部门网络发言人制度。《决定》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等,为滁州建设服务型政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认真落实,积极探索,努力把滁州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四)抓住改革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当前,滁州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制约,尤其是要素保障的难度很大、维护稳定的压力很大。全会决定作出的很多制度安排,为滁州突破瓶颈制约、解决矛盾问题提供了重大机遇,滁州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把机遇抓牢,把政策用足,把滁州的发展保障好。在资金上,我们将抓 住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放宽投资准入、扩大内陆开放、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运营等机遇,向市场要资金、要投入,多途径拓展资金渠道。在技术上,要 按照《决定》提出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引进一批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省“百 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把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在土地利用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格局、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严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途管制和用地规划管理,建立规范有序 的城乡用地交易平台,推动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努力增大盘活存量、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城市发展用地,提升土地使用效益,积极为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在社会管理上,与《决定》要求相比,滁州的社会组织发育是个短板。我们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城乡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组织, 逐步引导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把平安滁州、和谐滁州、幸福滁州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江山 作者系中共滁州市委书记)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