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监管的思考

访问次数: 2250                        发布时间:2013-12-11

[字体: ]

随着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将享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及举办单位如何有效地加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省启东市编办在深入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实践的同时,认真思考对事业单位加强监管的课题,初步形成了三点意见。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加强有效监管的基础

1.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变分散监管为集中监管

过去政府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是各自为政的,例如:人社局负责事业单位的人员调动、招考;编办负责事业单位的用编计划审批及实名制管理;财政局负责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审批等。按照法人治理建构建设的要求,成立事业单位理事会和监事会后,理事会是事业单位的决策机构,负责确定单位的发展规划,行使单位重大事项决策权。启东市中医院的理事会有9名成员,理事长由卫生局局长兼任,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分管领导为理事。这样,各职能部门的分散监管就可以通过理事会这一平台实现集中监管。监事会的职责主要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业务运行、财务、资产以及理事、管理层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纪委(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为监事会成员。通过理事会、监事会这两个机构,人社、编制、财政、审计和卫生等行政部门强化人事编制、资格准入、规范标准制定、服务监管、绩效评估、财务运作、信息发布等监督管理职能,着力加强了对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收费的监管力度。

2.实行管理层负责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原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常常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事很难分开,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行政主管部门强化监管职责,弱化并逐步剥离具体运行职责,从而逐步探索完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事业单位法人充分行使自主权,优化单位内部日常运行的管理,健全单位内部决策的执行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扩大公众参与,调动事业人员积极性,确保公众对服务满意。

3.扩大社会参与面,事业单位法人监管增添新视角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中,积极引入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监管的视角。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事业单位组建理事会时,必须明确1-2名会员为本单位服务对象的代表。启东市中医院的理事会中即有汇龙镇北城区街道办推荐了1名社区代表作为服务对象参与。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对该单位的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及日常管理优劣有切身感受,通过服务对象给事业单位打分评价、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意见,无疑将收到良好的监督效果。

二、探索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年度工作报告制度、重要信息公开制度、法人绩效评估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可以切实加强对法人监督管理,全面提升法人运行效能。

1.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事业单位要对年度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编制年度报告。年度报告主要包括本年度发生的重要决策、重要活动、预算执行情况;计划与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财务状况、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公众对本单位服务工作的反馈意见和其他应报告的重大事项。年度报告内容应客观、真实、准确,如社会公众对本单位年度报告内容有异议、认为需要进一步澄清的,该单位应做出解释。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应主动收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对该单位年度报告内容做出质询,该单位应根据其要求作出相应的改进。

2.重要信息公开制度。为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应通过单位网站、启东政务网等多种渠道发布各类信息,对社会公众利益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还应在新闻媒体发布。事业单位应当公开的信息包括:年度工作报告、绩效评估报告、财务审计报告;重大决策和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理事会的组成和理事任免、理事会决议;为民办实事完成情况及本单位向社会的服务承诺;为民服务的内容、服务价格、服务标准、政策依据、运作状况、发展规划等内容及变化调整情况;其他应公开的信息。信息公开应做到完整、及时、准确、真实,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举措应通过听证会等形式进行论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法人绩效评估制度。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质量和效率并重原则,以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结合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的特点和职责运行情况,登记局制定出台事业单位整体管理和质量评估标准。依据绩效评估标准和要求,事业单位应于次年年初做好自评工作,并连同各项佐证材料以及应由第三方评估或审计的报告报理事会,由理事会对年度工作绩效进行初评,形成绩效评估报告提交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和举办单位。然后市登记局会同举办单位对下属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实施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发布。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本单位理事选聘、管理人员任免、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和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等的重要依据。

4.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为确保理事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坚持“谁决策,谁负责”为原则,保证理事会权利与责任相一致。对事业单位理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规定导致决策失误,致使单位遭受严重损失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参与决策的理事应承担相应责任,但经证实在表决时曾表示异议并记录在案的,可免除责任。

5.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接受审计机关对法人实施审计监督,年度财务审计原则上每年一次,由理事会委托审计部门并按政府有关规定执行,于第二年1月底前完成。拿启东市中医院来说,它的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经理事会审议批准后报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和有关部门备案,并于次年2月底前通过医院网站向社会公布。经审计发现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由理事会责成行政执行人整改,行政执行人应于30天内提出整改方案,报理事会审议。

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广监管经验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新生事物,各地大多刚刚起步探索,如何完善事业单位法人组织架构,明确治理规则、创新管理机制有许多工作要做。优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

1.注重吸收外地先进做法。外地部分地区事业单位改革起步比较早,他们在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发扬“拿来主义”精神,主动吸收他们的新经验、好做法,来指导强化启东市的事业单位监管工作。目前启东市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架构就是吸取了镇江市的经验。启东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建立一个管委会,由分管副市长任管委会主任,负责对财政、人事改革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各医疗机构再建立理事会,具体负责日常运行事务决策权及监督权。

2. 区别不同类别明确不同的监管重心。县(市)级事业单位均多达数百家,分为不同的类别,隶属于教育、卫生、交通等不同的系统。为使监管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区分不同的事业单位,确定不同的监管重心。例如对于学校,监督的重心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医疗卫生单位,主要看医疗技术的高低、收费的合理性、患者的满意度。对于一些业务关联性大、规模小的事业单位可以采用联合组建理事会的方式进行集中监管。总之,针对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多样化的监管,促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地发展。

3.可以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启东市中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先行开展,有利于职能部门监管、有利于事业单位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基本构建。在试点中积累的经验,将在以后推广中逐步完善。由点到面推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帮助政府主管部门少走弯路,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改革效能。(王虹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