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项重点制度立下“铁规”,一个个典型案例敲响“警钟”,一次次专项检查亮出“利剑”……一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风、政风的鲜明改变,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规定正在“落地生根”——
为有新风动江淮
“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绝不手软,以铁的纪律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新闻发言人的铿锵话语,释放了我省进一步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和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踏石留印转作风。一年来,全省上下紧密结合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规定精神,以一浪高过一浪的强大声势,坚决反对“四风”,切实改进作风,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果。
抓铁有痕见真招。一年来,各地各部门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铲除不良作风滋生的土壤,大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为建设美好安徽凝聚了磅礴的正能量!
高层直面迎考,树新风向我看齐——
省委三十条规定立下新规矩,打破老“惯例”,感情向人民群众贴近、工作向困难地区聚焦、机关向基层一线深入、投入向困难地区倾斜;全省“两会”等重大会议和重要活动率先崇清尚简,小切口打开大局面
“‘八项规定’充分表达了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中央政治局带头垂范,清新之风迎面而来。 ‘八项规定’合党心,顺民心,中央带了头,我们要跟上! ”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话掷地有声。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因公出国(境)管理、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这六个方面30条具体规定,体现了“从严要求、切合实际、便于操作”12字要求。
言必信,行必果。省委常委同志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做到感情向人民群众贴近、工作向困难地区聚焦,推动机关向基层一线深入、投入向困难地区倾斜。
改进作风闯关夺隘,陈规陋习必须打破。
党政机关里常说,有规矩“按规矩办”,没规矩“按惯例办”。“规矩自然不错,但‘惯例’很模糊,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省委宣传部机关干部韩军说,有些陈规陋习躲在“惯例”背后,时间一长就会积习难改。
能不能打破某些“惯例”,考验着中央和省委规定的执行力。
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两会”,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这是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按常理说会特别隆重热烈。 ”第16次参加政协会议的何宗文委员说。
可是一来合肥报到,何宗文就发现了大变化。会场内外没有横幅彩旗、鲜花绿植,驻地一律安排自助餐,不提供酒水、不上高档菜肴。 “‘两会’‘面子’上的改变,提醒大家要更多地提升‘里子’,更集中精力去参政议政。 ”会上,文件简报少了,空话套话少了,务实交流多了,让这个老委员耳目一新。
“两会”期间,交警部门也改变惯常做法,对会务大巴经过路线不再封道,代表委员们所乘车辆与社会车辆同时并行。 “有几次开大会时,我从芜湖路和徽州大道交叉口路过,车流量很大,一点也没觉得堵。 ”出租车司机老徐对这种不扰民的做法表示满意。
事实证明,只要下定决心,有的“惯例”是可以改的。
当天会议现场也没有安排座椅或贵宾席,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都是站着参加完各项议程。 “我们坚持一切从简,就是宣布一下新桥机场已经建好,可以正式使用了。 ”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据统计,今年以省政府名义赴省外举办和参加重大经贸活动同比减少20%左右,省内举办展会活动同比减少50%左右。
立下新规矩,打破老“惯例”,作风建设的小切口打开了一场由外而内的深刻变革。
力戒形式主义,重实干求实效——
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之风,把心思用在干工作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严格控制检查考核、评比达标、表彰奖励,省级保留的奖励项目较2009年下降 22%;截至
“前些年,一到年底,镇里干部不是在迎接检查,就是去检查别人,没心思给老百姓办事。 ”无为县石涧镇团山村村民潘家和对记者说。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雍成武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检查组、考评组接踵而来。作为镇主要负责人,不仅要开会汇报,还要宴请接待。有时,一晚上要“赶几个场”,忙得身心俱疲。
如今,省、市、县严格控制年终检查考核,像雍成武这样的基层干部“解放”了,有时间就走村串户,与农民打成一片。
今年1月,经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查,只保留98个奖励项目作为全省考核评比表彰活动依据,除此之外一律取消,较2009年国家批准的 奖励项目下降22%。
无为县全面清理规范各种检查、考评活动,县里只搞一个综合考评,量化指标直接下发到乡镇,对照具体工作,实打实考核。石涧镇实行镇领导分片包 村,改检查、考评为进村入户实地检查,听取群众意见。“检查、考评少了,不用接待别人,也不要别人接待,可以多往村里走走,工作自然抓得实了。 ”雍成武感慨地说。
这是马鞍山市审计局召开的全市审计机关务虚会,也是该局2013年召开的第一个大会。 “现在,从省厅到县局,都盯着审计业务转,会越开越少、越开越短。 ”市审计局财政审计科科长管毓骅扳着手指头数,一年下来,省审计厅召开的全系统会议不过3次,有2次还是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开的。
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截至
克服形式主义最好的武器是求真务实。今年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之风,进一步端正学风、文风、会风,教育引导干部把心思用在干工作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随着时间推移,一步一个脚印,作风建设由浅入深,由量变向质变跃升。
向奢侈浪费“宣战”,狠打腐败“新花样”——
紧盯重要节点、重要时段,瞄准突出问题、重点场所,狠刹公款吃请、高档消费等不良风气。节假日期间,全省共组织150个明查暗访组,进行187次检查;1月至8月,专项检查的15个单位“三公”经费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26.2%
为什么从高档酒店变身一家普通菜馆? “现在查得紧,高档宴会都由明转暗。 ”菜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改过名字,仍有很多熟客不敢来,今年生意冷清了不少。记者走进菜馆2楼,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宽敞的包厢,精美的台布,辉 煌的水晶吊灯,桌上的菜单令人眼花缭乱,鲍鱼、鱼翅、燕窝、五十年茅台应有尽有……
“舌尖上的腐败”一度成为群众“炮轰”的焦点。落实八项规定,反对铺张浪费,公款大吃大喝难逃“法网”。
“我们正在推进对用公款相互宴请、大吃大喝和安排高消费娱乐情况专项检查行动。 ”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李猛说。今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在元旦、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先后组织 150个明察暗访组,进行了187次检查,抽查了996家机关单位,暗访了1084家酒店等营业场所。
“公款大吃大喝已成风气,严厉查处能遏制一时,根本扭转还要扎紧财政‘钱袋子’。 ”合肥市民
看紧“三公经费”,源头遏制公款吃喝风。省监察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对15家省直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从检查情况看,今年1月至8月,被抽查的15个单位“三公”经费累计支出1590.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64.6万元,下降26.2%。
与“舌尖上的腐败”不相上下的是“节日腐败”。
但今年不同,“两节”临近,芜湖市往年火爆的礼品回收市场遇冷。“没有送礼、收礼的,礼品回收当然没市场了。”该市弋江北路上一家礼品回收店老板无奈地说。
“店老板的话不假。 ”在合肥市环城南路某省直单位当门卫的王师傅说,往年,一到年节,门卫室就被各地送来的礼品堆满,今年一直空荡荡的。
疾风劲吹,但仍有少数人不辨风向,玩起节日送礼新花样:给礼品穿“隐身衣”、转“地下党”或“化整为零”等。他们心存侥幸,认为禁令不过一阵风,风来得猛,去得也快。很多群众也对腐败“转型”表示忧虑。
“纪检监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公款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建章立制,从制度上堵塞漏洞。 ”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誓言。
比决心更坚定的是行动。从元旦、春节到中秋、国庆,省里相继下发严禁公款请客送礼、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一系列通知。省纪委开通群众举 报热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重要节点、重要时段,瞄准突出问题和重点场所,进一步加强明察暗访和查处力度。 “各地各单位要用实际行动向奢侈浪费‘宣战’,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勤俭节约新风回应群众关切。 ”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说。
铁腕肃纪“零容忍”,标本兼治管长远——
一手抓问题查处,一手抓制度建设,健全改作风长效机制。截至11月底,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规定精神的问题374起,处理 57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6人;建立了领导干部公开承诺、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等五类重点制度,涉及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等37项具体制度
办理土地变更手续,肥东县桥头集镇村民
“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最终,李恩洋为吃拿卡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截至11月底,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规定精神的问题374起,处理57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6人。在公车私用问题专项检查中,查出问题11起,逐一进行纠正处理。在领导干部违规经商办企业问题清理中,共有198名干部存在违规经商办企业问题。截至
铁腕执纪、铁面问责,镇住了歪风邪气。 “禁止公款大吃大喝、大手大脚花钱,以前也多次提,但没多少人真当回事。 ”繁昌县孙村镇党委书记詹力说,当一些干部因此被查办通报,大家逐渐警醒:这回是动真格的,“小事”可不是“小节”!
“抓作风建设的势头越来越强劲,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坚定决心! ”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周谷堆社区居民倪玉告诉记者。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不可否认,观望心态、“避风头”思想,在少数干部中仍还存在,一些“升级版”的使歪招、搞变通现象也层出不穷,值得高度警惕。
转变作风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省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王开玉说,“运动式”不长久,治标更需治本,自律更需他律。
我省显然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省全面建立领导干部公开承诺、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深化改革防范风险等五类重点制度,涉及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等37项具体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巩固提升改作风成果。
“不得安排计划外出访,严禁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严禁超范围、超标准接待。 ”11月初,我省制定出台“三公经费”监管长效机制,从预算约束、支出控制、信息公开、责任追究等六个方面,构建全方位、规范性、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同时明确,从2014年起,省直各部门及其所属预算单位,全面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当年预算和上年决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制度的落实关键在于坚持,逐渐形成习惯。 ”专家指出,深入改作风,要深化制度建设,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权力垄断现象。同时,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发挥全天候、全领域监督的效果,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打造高效务实清廉的政府。(吴林红、黄永礼、朱胜利)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