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我省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细化为八个方面,构建量化评价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实践证明,‘八个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国争先进位、亮点频出,开启了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过程中,希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八个强’内涵。 ”在近日举行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会议上,与会专家建议道。
一组数据印证了专家们的观点: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合肥、铜陵、芜湖三市入选,我省入选数并列全国第一,目前,我省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已有 4个,全国排名由第15名跃居第5名;“中国好人榜”安徽入榜人数连续6年位居榜首;第七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三家皖企榜上有名,我省入选数与北京、浙江、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位;8部徽派精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位;安徽新闻出版业2013年总体 经济规模综合排名全国第八位,较2012年上升一位……
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文化“八个强”建设正引领我省走出一条独具徽风皖韵、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之路。
文化强省“强”在哪
——将文化强省建设分解为“八个强”,以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构建量化评价体系
“一个省一次带7台大戏赴京展演,不简单。 ”“像话剧又像音乐剧,还有电影元素,没想到黄梅戏这么时尚。 ”“从《惊魂记》到《徽班进京》,徽剧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其传承和发展的路子值得称赞!”……在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之际,演艺皖军携7台新创精品 大戏晋京展演,赢得首都各界一片喝彩。 “这既是对徽派艺术返本开新的一种特别纪念,也是对我省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文化演艺强’方式方法的一次公开检验。 ”安徽演艺集团董事长张居淮说。
张居淮所说的“文化演艺强”,是我省推进文化“八个强”建设内容之一。 2014年年初,对照省委、省政府既定的《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文化系统围绕实现2016年阶段性目标,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的宏伟愿景 细化为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八个方面;以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逐个“强”制定推进方案,细化定量评价体系,明确在全国争先进位的“落实路线图”和“任务分解表”。
“八个强,要从根本上解决到底强不强和究竟怎么强的问题。 ”在全省宣传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对文化强省建设成绩与差距的解析,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近年来,全国很多省份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强省” 的目标,然而,相关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我省通过构建“八个强”的定量评价体系,就是要找到一把科学的标尺,来监测和评价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和成效,进而增强宏观调控和目标动态管理。
“八个强,解决了‘强在哪’的问题。 ”芜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段玉嘉说,“强省瞄准全国前列,我们文化强市建设理所当然就要定位于全省领先。 ”
“既要横比争先,又要纵比进位;既要发挥优势扬长项,又要挖掘潜能补短板。压力与动力并存,大家的干劲都很足。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说。
“我们正联合省统计局,细化量化50项具体考核指标,进一步完善文化强省建设的评价体系。同时,我们也及时地对‘八个强’推进情况进行督导和评 估,分类有序加以推进,做到有目标有方向、有抓手有进度、有措施有要求、有考核有奖惩。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任董庆介绍说。
文化强省如何“强”
——以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安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一个个体现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具有探索意义的“文化创新”,带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知道了要‘强’在哪,接下来就要解决如何‘强’的问题。 ”张居淮介绍说,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品牌,成为撬动“文化演艺强”的主抓手。
从2013年开始,省委宣传部每年集中力量打造10部演艺品牌和10部影视品牌。一流品牌,意味着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意味着思想性艺术 性观赏性俱佳,意味着市场和专家都认可、票房和评奖双丰收。奔着一流品牌的目标,演艺皖军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面向海内外选聘名家大家,集聚一流创作团队,大胆借鉴时尚艺术元素,使徽派文艺作品内涵更丰富、表现形式更多样。此次晋京展演的7台大戏屡获国家级大奖便是品牌战略最生动的注脚。
“安徽从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考核体系着手,设置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业绩考核抓手,推动了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据统计,近两年来,我省宣传文化系统21次在国家有关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上介绍“安徽经验”,分享体现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具有探索意义的文化创新。
“中国好人安徽多,如何把好人数量转化为更大的社会正能量,如何把片段性一次宣传变成生动性的系统展示,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在建设安徽好人馆的同时,我们还启动了市级分馆建设,推出了网上的流动好人馆,并组织赴基层巡展巡演巡讲,持续壮大正能量。
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何激活基层文化阵地,让基层群众不仅能享“免费午餐”,更畅享“文化盛宴”?这是全国各地在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上遇到的普遍问题。 2013年6月,我省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以农民文化乐园为主要载体,在文化设施最薄弱的村级、经济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率先展开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探索。两年多来,农民文化乐园已由当初的一个概念轮廓变成实实在在的思想文化阵地。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实地调研后,充分肯 定了我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做法,认为“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全国推进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首批试点省份,我省在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均无优势可言,但经过深入调研,我省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教材和教学体系”这个全新课题,得到了业界专家的充分好评和积极响应。在4月底举行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上,中宣部、教育部领导 多次提及“安徽做法”。
一个个“文化创新”,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打开了新局面。
文化强省为谁“强”
——文化强省建设的争先进位,最根本的目的是文化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能像城里人一样散步、跳舞、看书、看戏、看电影、听讲座,这不就是建在农村的城市公园吗? ”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的周世铸老人笑呵呵地说。老人所说的就是村里新建的农民文化乐园。
“文化强省建设的争先进位,最根本的目的是文化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曹征海的讲话,明确回答了文化强省为谁“强”的命题。而“文化为民”也始终贯穿于文化“八个强”建设全过程。
“我是2008年底转成非农户口的,我名下的承包地还能享受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吗? ”“我孙子户口在包公街道,现在想转回村来,行不行? ”……在全省“送法律进农民文化乐园专题宣讲”首场活动中,村民们抛出一个个关心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
文明创建,带给市民更多“获得感”,这是合肥、铜陵、芜湖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经验。合肥市民赵士龙经营一个流动小吃摊,以前经常和城管上演“猫鼠游戏”。后来,庐阳城管在新华文景苑小区广场上增设小吃摊群点,既让赵士龙这些小摊贩们有生存之道,又方便市民生活,同时保持了环境卫生。芜湖市弋江桥街道铁桥社区居民尤祖兰深有感触地说,起初,觉得文明创建与自己关系不大,当发现小区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发生很大改变时,自己从旁观者变成了参 与者。
花10元就能看一场黄梅戏大戏;无需登记、无需办卡,城乡居民直接刷62开头银行卡就能享受优惠补贴;县及县以下的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 “实打实”的文化大餐……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创新运行平台和活动模式,运用市场方式拓宽文化消费渠道,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公益惠民服务,为城 乡居民打造了一场能看、能听、能玩、能买的“文化盛宴”。
“在电视上看戏哪有现场看过瘾哩!而且,就在家门口,一分钱不用花。 ”歙县雄村乡雄村村民沈万清高兴地说。从2014年开始,我省将民生工程中文艺活动专项补助标准由每村2400元提高到4400元,开展“送戏进万村”活 动,确保每个行政村一年看到一场正规演出。该项目采取政府公开采购的形式,参与竞标的演艺团体需开出戏单,由群众“点菜”、打分,这种“群众唱主角”的采 购模式受到基层百姓欢迎。
“我与名著有约”读书征文、阅读惠民“七进”活动、“经典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专题讲座……作为我省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的示范性品牌,今年的“书香安徽阅读季”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积极创新,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都有新提升。
文化,让百姓生活更精彩;文化,让和谐家园更美好!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