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着力破解基层党政正职和部门“一把手”监管不力、监管缺失难题,扎紧制度笼子,完善监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全面从严治党,要纲举目张。一个班子风气好坏,关键看“一把手”。管好了“一把手”,才能管好一班人。管住“一把手”,管住“一把手”的手,尤为必要。
2014年以来,合肥市探索建立“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财、物、项目”等具体事务和末位表态办法,试行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市委述廉报告制度。
用人权,是“一把手”权力的重点。不少地方强化底线意识,前移监督关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给“一把手”用人权套上制度的“紧箍”。
违规用人,即使任命了,也要撤销。去年7月,查实某产业园党工委违规研究干部任免问题后,合肥市委组织部会同市纪委联合进行查处,不仅撤销了全部11名干部的任免决定,还责成产业园党工委作出深刻检查,并将查处情况通报。
今年,合肥市还出台办法,市委组织部派员列席有关单位研究干部工作会议,重点列席9个县(市、区)和6个市直部门,重点审核被列席单位“选任职位职数、人选资格条件、组织考察、干部档案及征求意见”等6个方面27个风险点,加强对“一把手”用人行为的直接监督,从严把好干部职位职数、资格条件等关口。
完善干部选任机制,选出肯干事、会干事的人,防止“带病提拔”“瘸腿上岗”
“用人之道,贵在慎始”。加强对“一把手”监管,首先要严把关口,选好配强“一把手”。各地按照“好干部”标准,注重把政治上强、敢于担当、善谋全局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力求从源头上保证主要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去年6月,六安市面向乡镇党政“一把手”公开遴选8名干部,跨级到市直单位担任副职。这对乡镇“一把手”来说,是一个打破“天花板”的升迁机会。
经过多轮差额比选后,金安区某镇党委书记进入人选范围。然而,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中,他对自己100多万元的投资理财,不按规定如实向组织报告。后经系统查核发现,这名同志最终未获提拔。 “个人有关事项凡提必核,如存在瞒报将视情给予相应组织处理。 ”六安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此举已成为干部监督的常态化举措之一,特别是对“一把手”个人有关事项,进行重点抽查核实。
用人导向有着“蝴蝶效应”,容易影响政治生态。从严治吏,就要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我省完善干部选任机制,既选出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的人,又防止“带病提拔”“瘸腿上岗”,持续优化用人环境和从政环境。
提拔干部,首先查看“特别档案”,现已成为宿州干部任用的一个前置程序。为规范动议程序,从源头把关设防,宿州市建立“特别档案”制度,发挥干部监督联席会议作用,及时收集负面信息,结合干部考核数据库,建立“特别档案”。
作为一方领头雁,“一把手”处于关键地位,其素质高低、作风好坏、形象优劣,直接影响一方党风政风和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少数“一把手”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班长”成了“家长”,“一把手”成了“一霸手”;有的主动接受监督意识差,对权力缺乏敬畏之心,一劝就躁、一批就跳。少数地方和单位,对“一把手”的监管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存在薄弱环节和“真空地带”,如重选人轻管理,监督渠道不畅,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等,致使少数“一把手”大事小事“一把手”、决策拍板“一言堂”、选人用人“一人定”。 “一把手”如果出问题,极易影响一方风气,损害一方发展。因此,要使“一把手”权力沿着正确轨道行使,除注重教育为先,构建自律机制,引导“一把手”把党纪党规内化为道德信仰,外化为工作规范外,更要以制约权力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有力有效的“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
管好“一把手”,需要织密制度笼子,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用“制度刚性”遏制“权力任性”。要通过制度完善划定权力边界,厘清职责职权,明确底线红线,真正构建起“一把手”不敢、不愿、不想的监督制约制度体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度、民主生活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等,把“一把手”的权力置于集体领导之下,防止“一把手”权力滥用,形成对其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同时建立“能上能下”机制,防止那些不称职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一把手”长期居于重要岗位,增强“一把手”正确履职、规范用权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加强对“一把手”监管,让其权力真正在阳光下公开规范运行,就要紧盯管事、管钱、管物的权力,紧盯管人、选人、用人的权力,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及重要问题核查制度,及时了解“一把手”的动向。要理顺监督机制,完善监督体系,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让广大群众在公开中监督,推进“一把手”监督工作的常态化,保证权力正确行使。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把党纪党规挺在法律前面,抓早抓小、禁于初萌、防患未然,使一把手不敢也不能踩“红线”、越“雷池”、闯“禁区”。突出问责,做到执纪必严,对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行为,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追究单位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还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同时及时通报曝光问责情况,增强震慑效应。
“动议干部时,首先查阅‘特别档案’,发现问题的及时终止。 ”宿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先后有8人在动议阶段就直接被排除在组织视野之外,避免刚提拔就查处的现象,有效维护了干部工作的严肃性。
构筑起全方位监督体系,聚焦“关键少数”,实现对“一把手”的监管时时严、处处严
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由于其身份地位特殊,如何对其有力有效监管,一直是道难题。
“如何防止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 ”“近年来,多数区县国土系统发生违纪违法案件,请你谈谈如何堵塞制度漏洞? ”……如此一针见血、“火药味”十足的提问,是去年底黄山市纪委常委会评议质询“一把手”的场景。
质询直面问题,评议动起真格。会上,从八小时内到八小时外,从单位管理漏洞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一个个直击要害、“当头棒喝”式的发问,令到场的5个市直重点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如坐针毡,额头冒汗。
“会上提出的问题,都是根据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群众信访举报,以及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 ”黄山市纪委负责人介绍,为不让评议质询流于形式,市纪委进行精心设置,询问、质问、追问层层推进,直奔要害。各部门“一把手”说责任、讲问题、析原因、谈整改,现场作答,不得推诿。
“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是长期以来“一把手”监督的现实困境。各地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构筑起全方位监督体系。
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全面推行的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开启了党员、党代表对乡镇党委“一把手”监督的新渠道。每年年底,全省1200多个乡镇普遍召开一次党代会,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现场述职、述廉,接受党代表的民主评议和建议提议。
“纪检、组织、审计等形成合力,让监督之网更加细密。 ”亳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该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相互移送和综合分析信访举报、执纪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等渠道反映的“一把手”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同时,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把监督视线延伸到“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实现对“一把手”的监管时时严、处处严。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