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文明的承载、城市的“精气神”。2009年元月,作为工矿城市的马鞍山,当时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整体形象、居民生活环境等显性条件没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一跃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凭籍的正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用厚重文化植根城市文明,用文化力量涵育文明市民,使文明创建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马鞍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终老之地,他在这里留下了《望天门山》等5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从1989年起,马鞍山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已连续举办29届中国李白诗歌节,弘扬诗歌文化,传承中华经典,被誉为“中国诗歌之城”。每年重阳节前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诗歌创作者、爱好者与马鞍山市民一起,开展吟诗诵典、诗歌创作、歌舞表演、李白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李白诗歌节打造成“诗歌的盛会、宣传的窗口、人民的节日、朋友的聚会”。同时,马鞍山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全市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组织编写《课本上的马鞍山》,在校学生人手一册,让孩子们从小就记住李白的《姑孰十咏》、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等一篇篇耳熟能详、与马鞍山历史密不可分的优美诗文,并以古诗文吟诵、古诗文表演、古诗文书法比赛和戏曲进校园为载体,广泛开展“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系列主题教育和“跟着课本游马鞍山”特色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润物无声。
红色革命文化继承发展。马鞍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位于城市东郊的马鞍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濮塘抗日根据地、濮塘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濮塘革命烈士陵园,记载了马鞍山革命斗争史及重大历史事件;和县境内的西梁山是“渡江战役第一枪”发生地,人民解放军270团团长和1500多名官兵在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西梁山人民英雄纪念碑、西梁山烈士纪念亭和西梁山烈士纪念塔见证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辉煌历史。濮塘、西梁山列入安徽省红色旅游线路以后,来此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游客络绎不绝。市委主要领导每年都要率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时刻牢记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每逢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抗日战争纪念日和建市纪念日,全市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和在校师生都会集聚这里,缅怀革命先烈,聆听英雄故事,祭奠先烈英灵,重温入党入团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文化口口相传、真真相济。
特色产业文化独树一帜。马鞍山是一座因钢设市、因钢立市的资源型城市。民间常常流传着这样一句美言,“一黑一白”构成了马鞍山文化的主体,其中,“白”文化就是李白诗歌文化,“黑”文化就是以马钢文化为代表的冶金产业文化,既通俗形象,又便于记忆。马钢是一个有着独特企业文化的全省最大工业企业,上世纪60年代初,马钢在全国率先提出“文明生产”理念,被盛赞为“北有大庆,南有马钢”,以“江南一枝花”文明生产经验享誉全国。经过60多年的探索实践,马钢已积淀形成了“敬人、精业、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创业、创新、创造”的企业精神,成为一代代马钢人建设马钢、发展马钢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为马鞍山的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几十万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从而铸就了这座年轻城市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为民惠民。马鞍山是全省唯一、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先后投入50多亿元,建成标准规范、设施一流的市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会展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100%,35个乡镇、12个街道全面建成综合文化站,90%以上站舍面积达到500㎡以上,远远超出300㎡的国家标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域覆盖,建成农家书屋516个,构建起主城区10分钟、县级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圈,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准的文化供给侧服务,使城乡居民人居环境美起来的同时,逐步实现文化生活美起来。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建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体验馆,数字文化建设先行一步,构建“文化有约”服务平台,22个数字文化驿站、80台公共文化服务一体机全部投入运行,与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分馆和村社区基层图书服务点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形成全民阅读服务大网络,“书香马鞍山”深入人心。
群众文化活动扎根城乡。马鞍山从来就是一座欢乐洋溢、处处飞歌的城市。早在1986年,马鞍山就举办了以“江南之花”命名的群众文化节,连续32年从未间断,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种形式,活动展现的“千人同唱一支歌,万人同和一首曲”盛况在省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全民参与、独具特色的年度文化盛会,推动了全市广场文化、校园文化、警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蓬勃发展,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全市400多个群众文化队伍和15000多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年均开展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形成了“一县(区)一精品”、“一镇(街)一优品”、“一行业一特品”、“一村(社)一成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我们的节日、田园音乐节、周末大舞台、百场文艺进基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家喻户晓、常做常新,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作为马鞍山文化强市和“注重特色抓创建”的重要载体,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全市人民的文化获得感,而且凝聚了共建文明城市、共享文明成果的磅礴力量。
建设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就是让文化小康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