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网通办”,解决“开业烦恼”

访问次数: 156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4-11

[字体: ]

193.91万,这是截至今年3月,上海累计企业数量,相当于每1000人就拥有77户企业,这一“密度”已居中国首位,并超过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

即使“密度”如此高,仍无妨人们的创业热情。2017年,上海平均每天诞生1174户企业,是2013年登记制度改革前的2.7倍。但仅靠数量,不足以印证营商环境的优异,反而需要冷静思考:企业数量越多、“密度”越高、增速越快,对营商环境的考验就越大。剑指“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放管服”如何更进一步?

服:解决“痛点”,一网通办

找准难点、痛点、堵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这样的服务才能接地气。

“这里没有刻章?不能开银行账户?也不办税务?”曾经,这是上海营业执照登记窗口最常听到的一些疑问,而问题没有解决的创业者只能在窗口之间奔波忙碌。

解决不能一个窗口开业的“痛点”,3月底,上海市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成功上线,通过整合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网站的网上办事系统,实现了工商、税务、银行、公安“一网通办”,将开办企业的环节减少为工商执照、公安刻制公章、税务涉税事项(含申领发票)3个,时间由原先22天缩短为5天。

4天后,吴林习在行政服务中心拿到了“上海省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成为奉贤区首位领取“一窗通”营业执照的法定代表人。让他惊讶的首先是速度,早上,他才委托代办送审员通过“一窗通”一次提交了开办企业所需的信息,结果下午,窗口就通知预审通过。赶到现场的他在相关材料上签字,半小时后,崭新的营业执照就到手了。更让他惊讶的是,所有数据只需填报一次,递交后,同时被“复制”到了公安、税务、银行等部门进行审核,甚至出现了执照还没领,税务事项已核好、发票已领好的情况。

截至4月4日,奉贤区通过“一窗通”提交的企业设立申请已达808件,预审通过351件,已核准登记15件。为使“一窗通”上线后能无障碍运行,3月27日至30日,奉贤区市场监管局共处理2100余件涉及网上待预审环节、收件环节、待创建材料、待受理决定、待出照等各环节的企业设立登记事项,仅4天的工作强度就已达到平时月度工作量的一半。

分析不能一个窗口开业的“痛点”,关键阻碍在于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一窗通”的建立,成为先试先行的模板,未来可以让多个政府部门在履职过程中“按需共享”,而对企业而言,一“窗”可以办理的事宜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

放:绿色通道,风险评估

对于冗余繁琐的行政审批事项,“放手”并不难,但对于审批从未有过的先例,甚至没有对应法律法规支撑的新生事物,如何“放活”,更考验监管的智慧和功力。

便利店里要专设一间“盒饭间”,将冷冻、冷藏的“盒饭”拿进去加热,并散装放置在保温的环境下对外销售,这样做是不是超范围经营?起初,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心里也没底。

对上海的监管部门而言,将其拒之门外似乎更容易。然而,经过调研,上海食药监局发现,随着无证照餐饮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区域居民的餐饮供给受到一定影响,有居民反映“路边小餐饮少了很多,环境好了,但买个早点、吃个夜宵却不太方便”,一些新兴食品业态正是敏锐捕捉到了这些需求,应运而生。

对新业态,上海转变思路,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只要坚守不违法、不扰民、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等底线,就欢迎和鼓励。以便利蜂为“蓝本”,上海食品监管部门制定了便利店热食类分餐业态的行政许可指导意见,该意见即将出台实施,对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的便利店提出建立封闭操作单间、冷冻餐食物流全程冷链、保温槽保持不低于70℃、冷冻餐食加热后保质期4个小时到6个小时等具体规定。目前,便利蜂、猩便利、联华超市等连锁企业都已向监管部门提出了“转型”申请。

插上互联网“翅膀”后,传统食品生产经营业态近年来衍生出了多种“新版本”,往往融合了新颖的互联网技术和前卫的食品设备。如何在评估、审批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控制安全问题,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上海专门建立了“绿色通道”和风险评估机制。市食药监局组织食品卫生、包材安全、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食品营养等领域的专家,评估发现新业态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指导其整改规范;通过评估的,在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管下,先经营起来,再逐步纳入许可管理。

通过“绿色通道”,上海早在2014年11月4日,就颁发了首张“自动售卖现场制售”食品流通许可证,“放活”了120台现场压榨橙汁机。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已对经营橙汁、咖啡、披萨、面条等4种食品自动制售机的10家企业进行了评估并认可,其中7家企业已获发相关许可。去年,因涉嫌超范围经营被叫停的“无人面馆”,在监管部门组织专家指导整改后,也在今年初通过评估,可以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其经营项目将是全新的“自动售卖 现制现售 热食类制售(简单加热)”。

管:共享共治,“轻松”高效

“放”并非一放到底,离不开事中事后监管的保驾护航,优秀的营商环境,从来少不了规范的管理和严密的法制体系,尤其是监管能否更高效,既能抓出“害群之马”,又不挫伤守信者的积极性,见证了“管”的水平。

在徐汇区,一场关于事中事后监管的试验正在进行。今年起,该区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试点“九宫格”管理,根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业态、规模等(静态风险),将其分为高风险、中度风险和一般风险三级,再根据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动态风险)将其分为良好、一般、较差三个类别,所有单位在此基础上分为九类。监管部门给予良好的一般风险单位充分的信任,对较差的高风险单位实施高频次的监管,发现违法违规的,从严从重查处。

同比一年前的“无差别”监管,“九宫格”效果显著。今年前3个月,徐汇区共监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316户次,和去年前3个月的监管力度没有太大差别,但问题发现数同比增加近四成,问题发现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以往,企业疲于应对多支监管队伍,如果能让监管部门共享监管计划,实施联合监管,企业将“轻松”许多。在静安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上,全区30个部门、1659个用户“齐聚一堂”,分享彼此上传的6万多条行政许可数据、1万多条行政处罚数据和7000多条抽查检查数据。在此基础上,各部门按需配对,制定联合检查方案,将其重复的多次检查归并成一次,减少对企业的影响。借助分享,部门之间还形成了联合惩戒的网络,目前,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已在平台上发布近5000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供区机管局、区规土局等部门在政府采购、国有土地出让等事项上实施联合惩戒。

国际先进经验证明,有效的监管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在“屡教不改”的网络订餐行业,徐汇、长宁等区正试点鼓励送餐员内部举报。相关区市场监管部门正与区内订餐平台设立信息交互端口,让订餐平台和监管部门能同时接收该平台内部的投诉举报信息,以便更快地查实查处违法违规商户。最终试点如覆盖到全市,全市3万多名外卖送餐员就将成为志愿“啄木鸟”,大幅辅助提升上海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记者 陈玺撼)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