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在量子储存与量子中继实验室里做实验。 (本报资料照片)本报记者程兆摄
量子科技勇攀高峰
“目前,‘墨子号’正在开展与西班牙特内里费地面站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与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合作,也正在计划中。 ”4月16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员、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廖胜凯透露,“墨子号”的后续拓展实验计划在紧张、顺利地进行中,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等。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大两年来,该校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科技进展。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2017年,“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 “我主要参与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这一成果以封面标题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我当时是第一作者。 ”廖胜凯介绍,去年,他们团队承担的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还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
“总书记视察中科大时,对量子科技给予高度肯定,让我们信心倍增。 ”廖胜凯坦言,“墨子号”被写入十九大报告,更是让整个团队特别骄傲。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墨子号飞向太空”;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墨子号”量子卫星和光量子计算等成果,还分别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6年度、201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在中科大,有个“量子GDP”组合,说的是3位量子科技院士级带头人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3个人的姓氏拼音首字母放在一起恰好是“GDP”。两年来,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半导体量子计算方向实现多项突破,并上线全球首款量子计算云平台。杜江峰院士团队在科学仪器研制和推动产业化方面取得多项成绩,研制出X波段连续波顺磁共振谱仪、单分子磁共振谱仪等重要科研装备。 “今后,我们将继续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坚定走下去,做‘顶天立地’的工作,既站在科学最前沿,又使新科技落地、有用,服务于国计民生。”杜江峰说。
·背景链接·
量子信息技术,是世界科技前沿。目前,我省正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并把此列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2017年7月,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在中科大先研院揭牌,按照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建设,为成立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探路。目前,该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已通过科技部报至国务院。
丹心逐梦最强磁场
在美丽的合肥科学岛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它的强大磁力下,“哈佛八剑客”选择回到合肥,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
国家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主任匡光力告诉记者,从2010年试运行至今,这一装置已经为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中科院物理所等在内106家用户单位的1600多项课题提供了实验条件,有力支撑了强磁场下前沿研究,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主要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
科学岛上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新地采取了“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使得项目在建设期内依托装置产出的科研成果量已跻身国际强磁场科研机构的前列,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在强磁场等综合极端条件下的前沿探索。
例如,在材料研究方面,利用装置中的水冷磁体,复旦大学张远波教授课题组和中科大陈仙辉教授课题组合作,首次观测黑磷中的量子霍尔效应,为进一步研究黑磷中的量子输运奠定了基础;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利用装置中的核磁共振谱仪,“哈佛八剑客”之一的王俊峰研究组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研究组发现了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机制,首次证明钙离子能够通过改变磷脂分子的电荷属性,帮助T淋巴细胞活化,提高T细胞对外来抗原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同时,在促进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围绕装置研制,在磁体技术和实验系统研发方面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98项,构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已有7项知识产权成功转化,取得股权收益2100万元,成立4家科技企业,总估值突破2亿元。 “稳态强磁场是科学研究的‘利器’。目前,世界上产生稳态强磁场强度最高的是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实现磁场强度是45T(特斯拉)。我们已实现40T,下一步将向45T冲刺。 ”匡光力说。
·背景链接·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一个针对多学科实验研究需要的强磁场极端实验条件设施,包括10台强磁场磁体装置和6大类实验测量系统以及极低温、超高压实验系统。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强磁场研制团队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功克服关键材料国际限制、关键技术国内空白等重大难题,超越法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建成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台40T级混合磁体,建成3台场强创世界纪录的水冷磁体,首创SMA组合显微系统,建立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实验系统,实现了我国稳态强磁场极端条件的重大突破。该装置也成为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之一。
超薄玻璃屡创纪录
“2013年以前,1.1毫米以下的超薄乃至极薄玻璃,技术和产品一直被国外垄断,所有的超薄电子玻璃都需要进口。而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0.15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完全替代进口。 ”近日,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告诉记者。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逐步向轻薄化、智能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而实现轻薄化、提升透光率、改善用户体验等任务,主要由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来担当。作为面板上游关键原材料产品——超薄玻璃基板,之前一直依赖进口。从2013年开始,蚌埠玻璃院科研人员全力攻关超薄玻璃,短短10个月内便实现了0.3毫米~1.1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全系列的成功生产,创造了国内外同类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生产线系列良品下线速度的新纪录。
此后,在2014年、2015年、2016年,每年一个台阶,从0.3毫米到0.2毫米,再到0.15毫米,不断打破由自己创造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最薄纪录。尤其是0.15毫米,突破了国内电子超薄玻璃的极限。中建材旗下蚌埠中显公司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具备生产0.15毫米~1.1毫米全系列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企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等十几名权威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对整体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给出了“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市场垄断,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据介绍,自公司产品投入市场以来,迫使国外生产企业数次降价,仅进口产品售价降低一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每年就受益3000多万元。 “我们取得的技术创新突破,解决了京东方‘两头在外’的问题,并且对其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做出了直接帮助。 ”彭寿表示,“原来,京东方的玻璃和设备都需要进口,现在这两项都可以由我们来提供,我们在成都做出了4.5代和6代线以后,京东方在成都90%的货是由我们提供的。 ”
·背景链接·
一般把0.1毫米~1.1毫米厚度的玻璃称为超薄玻璃,电子信息行业的液晶显示器普遍使用0.55毫米~1.1毫米浮法超薄玻璃。 液晶显示器所需超薄玻璃,需要在玻璃表面镀一层二氧化硅及氧化铟锡,称为ITO导电膜玻璃,是作为液晶显示器的透明电极材料。蚌埠玻璃院研发的含碱金属氧化物超薄浮法玻璃,主要应用电子信息行业显示器件的基板和面板材料,是制造ITO导电膜玻璃中液晶显示器件所需的关键材料。目前,蚌埠正在打造千亿元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机器人”撬动大产业
“都说人无完人,咱们机器人也一样有缺点,就是只能在平台走动,还不会上楼梯呢! ”4月16日,在中科大先研院展厅,说这话的是一个圆头圆脑的机器人,闪烁着蓝色眼睛,圆鼓鼓的身体上写着英文“OVO”,脑袋前伸的时候,能在地面上投影出一块方形屏幕,边讲解边展示各种动态场景。她走到埃夫特机器人的展台停下,展台上是一台黄色的ER3-C60电子行业小负载机器人,伸出手臂,握着一杆毛笔,在宣纸上工整地书写。 “这是我的埃夫特哥哥,他不仅能文,而且也是能武的一把好手呢。更厉害的是,未来埃夫特哥哥还将拿起手术刀进手术室呢! ”
“国内的一些展厅和博物馆也有意向采用这种讲解机器人,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产业报国,用技术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合肥中科奥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销售部负责人说。
在芜湖,一季度,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完成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69.3%;刚并购的WFC公司已中标通用汽车、大众汽车焊装生产线项目,合同总额5.5亿元,迅速提升了埃夫特直接参与国际高端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竞争的能力。
“埃夫特基于ROBOX平台的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发完成,开始在芜湖实现小批量生产和控制系统自主化;该平台同步切入专用机器人市场,在高性能AGV、高速高精度激光切割机器人行业实现了示范应用。 ”芜湖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埃夫特与卡耐基梅隆大学完成第一阶段智能喷涂机器人学习系统开发,基于机器学习实现喷涂机器人自主编程和工艺经验积累。 今年以来,行健智能机器人公司已与3家大型船舶公司签订合同,其自主研发的大框架、视觉导引桁架机器人,已在造船、钢结构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酷哇机器人与海底捞合作的智能送餐车投入试验,与中联重科合作的无人清扫车进入封闭式试验。
·背景链接·
我省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机器人产业凸显集群效应。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充分发挥“国家试点”和“省级基地”的双叠加政策优势,努力摘取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今年一季度,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实现产值34亿元,增长21%。
打造全球“显示之都”
“这是110英寸4K超高清电视,也是全球首款110英寸4K×2K超大尺寸、超高清显示产品,A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有的ADSDS超硬屏技术。”近日,合肥京东方相关人士指着一台超大屏幕的高清电视说,这台电视拥有178度超宽视角,色彩表现力强,画面更加丰富艳丽。
去年12月20日,伴随京东方-合肥10.5代TFT-LCD (簿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正式实现产品下线,并向三星、LG、Vizio、创维、康佳、海信、长虹、海尔等十几家电子大商户交付75英寸8K 60Hz、75英寸8K 120Hz等大尺寸超高清显示屏庆祝仪式的盛大启动,世界新型显示领域一个重要标志闪亮出现:大尺寸、超高清8K新时代赫然开启。
“这是全球显示产业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合肥新站高新区战略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的建设者们已创造了三个全球第一:全球第一条10.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全球最大全氧燃烧光伏玻璃建设项目、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生产线。 ”4月18日,合肥市新站区经贸发展局相关人士表示。
2008年以来,合肥市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与京东方合作,通过政府少量出资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先后建设国内首条6代TFT-LCD面板生产线、首条8.5代OLED试验线、全球首条10.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在京东方带动下,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彩虹蓝光LED以及康宁、住友化学、法液空、友达等大批项目先后落成,合肥已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品线最丰富、技术水平一流的集聚区之一。 唯有在原始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才可能成为产业领跑者。 “彩虹平板显示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京东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乐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设。 ”合肥新站区经贸发展局相关人士说,京东方与北航依托北航合肥科学城开展战略合作;京东方、彩虹、乐凯、三利谱等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背景链接·
目前,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从业企业超过75家,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10个,已完成投资超1350亿元。今年一季度,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84亿元,同比增长67.56%;完成全口径税收9.34亿元,同比增长2.41%。
智能语音点亮生活
4月20日,科大讯飞在北京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讯飞翻译机2.0硬件产品。相比一代产品,讯飞翻译机2.0在外观上最大的升级就是加入了屏幕,在交互方面更加自然。
讯飞产品经理翟吉博介绍,讯飞翻译机2.0不仅支持中文与全球33种语言即时互译,还支持广东话、四川话、河南话、东北话四种方言口音的识别。屏幕的加入不仅可以让用户对翻译机的设置联网一目了然,而且可以让用户看到语音识别和翻译是否准确,及时纠错。因为有了屏幕,这款产品还支持12种语言文字的拍照翻译。
这已经不是讯飞翻译机今年首次亮相。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讯飞翻译机就被选为官方指定翻译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参加两会“代表通道”时,现场拿出讯飞翻译机演示。去年10月,巴基斯坦广播电视记者沙希德来到合肥,虽然不会中文,但最终在讯飞翻译机帮助下,顺利找到科大讯飞会议室,还用它与市民沟通。
“让机器不仅能听会说,还要能理解会思考,这是我们的梦想。 ”科大讯飞媒介推广经理刘辉表示。
今年1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发起的全球顶尖机器阅读理解挑战赛中,哈工大讯飞联合实验室继去年7月之后,再次夺得全球第一,科大讯飞甚至还在全球首次让机器人改高考语文作文和四六级考试英语试卷。在语音识别方面,该公司连续12年夺得国际语音合成大赛桂冠;在认知智能领域,相继获得国际认知智能测试全球第一、国际知识图谱构建大赛核心任务全球第一。去年,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平台发布,科大讯飞承建智能语音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并承建我国第一个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科大讯飞已成为智能语音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头雁”,以其为龙头的“中国声谷”也正在拔节壮大。咪鼠智能鼠标不用手,只要动动嘴巴,想上的网站、想买的产品,马上“飞”到你的眼前;坐在克洛斯威智能钢琴前,弹错了它会帮你纠正,还能与你聊天……在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这些智能语音人工智能产品已经诞生,并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背景链接·
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是工信部与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目前,“中国声谷”已集聚中科大、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国创、本源量子等众多人工智能优质平台和企业。去年,“中国声谷”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2020年,“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有望达到1000亿元。
开启智慧医疗时代
4月17日一早,旌德县孙村镇碧云村村民戴早云来到村卫生室,“头晕乏力,吃啥都没胃口,得找医生给看看。 ”73岁的他有冠心病,曾多次住院治疗。村卫生室全科医生纪大彦熟练地借助桌上一个“IPAD”大小的白色机器人,现场连线县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汪门友,3人通过显示屏“面对面”交流病情,确定了加用小剂量盐酸氟桂利臻以改善脑供血的治疗方案。
“处理感冒、发烧这样的常见病我没问题,但像老戴这样的病人,我确实拿不准病情和用药,过去只能建议到县医院就诊。 ”纪大彦坦言。村里距县城有25公里,坐农班车一来一回至少要一天,对老戴这样的老年患者而言,路程折腾又有风险。 “现在有了机器人助手,我能将病人病情通过屏幕传给县医院专家,及时得到他们的指导。对患者来说,不但免去了奔波之苦,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有了医共体上级专家的对口指导,纪大彦说自己现在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看病更有“底气”。
协助纪大彦看病的“助手”,叫“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是一台宽高不到30厘米、重约1.3千克的机器人,外形小巧,装进工具箱后,医生能随身携带出诊。 “旌德是个山区县,医疗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百姓健康需求。 ”旌德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振宇表示。 “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项目,就是为实现基层首诊和探索分级诊疗,依托现有医疗服务体系而努力打造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模式,旌德也是全国首批开展村级医疗机构机器人辅助医疗的试点县。 作为基层医生的助手,“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可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实现人机交互、语音录入等功能,还能帮助全科医生提供常见疾病诊疗、慢病管理、公共卫生、双向转诊、远程专家视频咨询、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等。“试点半年多来,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帮助试点村全科医生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使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目前,已在8个贫困村和所在地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和1个非贫困村、1个社区共投放20台机器人,近期将实现全县普及。 ”吴振宇说。
·背景链接·
根据我全省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推进“互联网+健康”快速发展,发展面向偏远地区和基层的远程医疗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鼓励建立区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探索云中心建设,重点发展远程诊疗、远程心电监护、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检验等支持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县(市、区)。
新能源车“弯道超越”
4月16日,记者走进中科大先研院一楼展厅,新能源汽车的展台吸引了众多参观团的注意。 “这台江淮iEV6S是江淮汽车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电动SUV,最高续航里程高达300公里,快充一个半小时,慢充11.5个小时。 ”讲解员指着一台蓝白相间的江淮汽车对参观者说。
在国轩高科展台,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商用车整机控制器等产品一一亮相。2016年,搭载国轩电池的上汽EV80亮相英国伯明翰车展,以370公里的超长续驶里程和全球领先的技术登陆欧洲市场。在第29届世界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大会暨展览会上,国轩助推合肥斩获“世界最具影响力电动汽车城市大奖”。
“两年来,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取得了很大进步。2017年已完成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产业上下游链条,布局全国产业基地,用创新提升品质,用品质提升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打造卓越产品,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国轩高科副总裁徐兴无对记者说。
3月28日,续航里程351公里的奇瑞瑞虎3xe正式上市,eQ1升级版、eQfl升级版将于今年7月上市。奇瑞新能源将形成从A000级到A0级、从轿车到SUV产品的全面布局。 “2017年,奇瑞新能源实现产值20.17亿元,增长46.8%;实现税收7436万元,增长149.89%;实现利润1.1亿元。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0953辆,销售32124辆,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中销量位列第5名,其中,eQ车型在全国纯电动汽车中销量位列第3名。 ”奇瑞汽车相关人士说。
·背景链接·
2017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值超过230亿元,增加值超过50亿元。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建、续建、在谈等项目50个以上,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其中,江淮大众项目首款纯电动汽车量产,长安汽车二期项目落户合肥。截至2017年底,合肥市累计推广新能源电动车约8万辆。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去年实现产值253.5亿元,主要生产纯电动汽车,全年共生产整车38699辆。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