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税费改革看“三农”发展③“一班人”的强村奋斗路

访问次数: 1141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10-12

[字体: ]

    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马鞍山市太仓村党支部组织干群两赴华西村考察学习,寻找发展生产奔小康的路子。

  从“组织社员出工”到“办汽酒厂”,从要钱、要粮到集中精力抓发展,再到新时期带领乡亲共同富裕,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推动村干部职能转变,折射出改革的辉煌历程。

  “那时候看外省村级办企业红火,挣钱多,村里就想跟着学”

  ——从“埋头村里搞农业”到“外出取经办企业”,改革让村干部转换思路,太仓村由纯农业村发展成为工农同步的富裕村

  高耸的树木为村间小路带来了阴凉。星星点点的光斑从树缝中洒下,绿意更加通透。

  这里是马鞍山示范园区年陡镇太仓村。相传北宋元丰年间,这里曾是太子赵煦的储粮点,因而得名太仓,有着风调雨顺、粮仓饱满的意味。时至今日,千百年延用下来的地名,道出了百姓的美好向往。

  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坡道走上去,就是太仓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了。

  9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服务中心,进门过厅,两侧的墙面都挂满了奖状。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基层党组织、马鞍山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粗略一数,有七八十张。最醒目的一张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嘉奖令”,落款是1980年。“因为产粮多,得了省政府嘉奖。”太仓村党总支书记王秀凤指着嘉奖令说。

  今年61岁的王秀凤,1976年高中毕业到生产队当会计,负责统计工分和账目。“村干部主要任务是安排出工,分派任务,统计工分,还有就是组织各项学习。”王秀凤回忆,村干部埋头在村里,主要搞农业生产,而且受各种“左”的观念和制度束缚,生产效率不高,村里产业结构很单一。

  1981年,太仓村分田到户。 “以前村里都是安排一稻一麦。分田到户后,家家户户都加种一季晚稻,产量上去了。 ”王秀凤说。

  不要组织村民出工了,也不再忙于各种学习。村干部该干啥?1984年,村里展开讨论,随后决定组织党员干部到江苏江阴市的华西村“取经”。 “那时候看华西村办企业红火,挣钱多,村里就想跟着学。 ”王秀凤介绍。

  凭借着区位优势和思想大解放,村干部带着太仓村一边搞农业生产,一边摸索兴办企业,由农业型的村子发展成为工业、农业同步发展的村庄。

  此时,王秀凤已担任太仓村村委委员,主职是管理村办汽酒厂。

  汽酒是一种气泡酒,当时十分流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太仓村汽酒厂职工25人,年人均工资三四千元,在那个年代收入不菲。很快,太仓村的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相继诞生,到1990年先后成立了24家村办企业、35家个体企业。

  企业红火,让全村人享受到了好处。

  顺着高低起伏的村路走着,经过一片荷塘,只见一座两层楼房。白墙上已有一些斑驳痕迹,窗沿处镶着粉色的边,墙根靠着一排芝麻秸秆。 74岁的老人邢万英正坐在门前休歇。

  “这房子是我41岁时建的,现在已经有30多年啦。 ”见记者打量自家的房子,邢万英笑着说。 90年代末,全村基本都是两层楼,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自来水已经普及。

  “太仓村以前很穷,来参观的客人根本想不到。”王秀凤告诉记者,解放初期本地有一首歌谣,叫“太仓太仓、八座山岗、山上光秃秃、山下水湾湾、无雨闹干旱、连雨闹水荒、逼得穷人外出去逃荒。 ”

  如今的太仓村已是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五十佳生态村。“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靠好的带头人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王秀凤说,要说经验,就是时时刻刻跟着党的政策走。要吃透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踏踏实实谋发展、找路子,就能带着乡亲们奔小康。

    “发展就是硬道理,村党支部逐步形成了统一共识,而要发展就要解放思想,引进项目和人才”

  ——从“磨嘴皮子要钱粮”到“集中精力谋发展”,改革让基层干部及时转换角色,促进村容村貌、民生事业不断改善

  太仓村地势起伏,道路不平,发展历程同样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太仓村也过了段紧日子。

  王秀凤回忆,由于村办企业都是农民当厂长,不懂市场化运作,也没有销售经验,加上外部环境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企业慢慢走了下坡路。到了1998年,12家村办企业债务高达900多万元。

  此时,随着农业税费负担逐年加重,加上计划生育等工作,干群关系日益紧张。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仓村农业税约为65元一亩,“三提五统”费用从1992年开始征收,约为120元一亩。一年一亩地要交近200元的农业税费。 “村办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征收税费不是难事。随着企业倒闭,开不出工资,讨要农业税费就很难了,抓计生也没了手段。 ”王秀凤回忆,那时候常常要上门和村民磨嘴皮子,谋发展的事要放一放。

  “首要的是发展,有了物质基础别的工作都好开展。 ”王秀凤说那段日子让他思考良多。2002年,王秀凤当上了太仓村党支部书记。

  2000年,我省启动农业税费改革试点,至2005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并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村里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品牌农业。稻麦良种繁育基地、有机蔬菜基地初成规模;优质种子、精品粮油成功申请了注册商标。日子又红火起来。

  王秀凤终于能心无旁骛谋发展,腾出更多时间抓村办企业。如何扭转村办企业颓势?新形势下该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节点上,王秀凤又想到了华西村。

  2004年,王秀凤带着村里党员干部二上华西村。 “学习后村党支部形成统一认识——发展就是硬道理,太仓要发展就要解放思想,引进项目和人才。 ”王秀凤说。

  很快,太仓村启动“三引”工程,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项目,盘活闲置资产,优化产业结构。2005年至2010年,村办企业再次焕发活力。目前,太仓村村办企业已有24家。

  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王秀凤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村干部解放了,但同群众之间联系越来越少。只有及时转变职能,适应村民要发展、要致富的需要,才能更好履职。

  全面免除农业税之后,惠农政策出台也越来越密集。如何用好这些政策,也是村干部的主要职责。

  9月3日,记者漫步太仓村凤凰山农民公园。眼前郁郁葱葱,上山的路面由鹅卵石铺砌而成,路边是“先锋长廊”的宣传牌,山坡上竖着一个藤编的粮仓。公园里还建有图书阅览室、青少年活动中心。“原来是荒山,2009年整合资金打造成公园。 ”村里的文书王超介绍说。

  “从2005年开始,采取‘村里拿出一点,村民筹集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的方法,多方筹措资金改造村居,还修建水泥路、花坛、休闲广场、安装路灯,改水改厕,打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王秀凤说,“如今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达100%”。

  村容村貌的不断变化、民生事业的不断改善,正是新时期党对农村“多予少取”政策的充分体现。

  回顾这段危中寻机、发展壮大的历程,王秀凤感慨地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太仓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在首要位置,以产业兴盛赢得村民信任,提升了凝集力,也为共奔小康奠定了扎实基础。

    “搞股份制改革不是分家,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共享发展成果”

  ——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股份制改革让全体村民变股东,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王秀凤说话轻言细语,抓起工作却雷厉风行,很多举措开了全省先河。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就是一件。

  太仓村门口,高大的香樟树下,是粉墙蓝瓦的村部,瓦是琉璃瓦,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芒,粉红色墙上挂着牌子:马鞍山太仓股份经济合作社。 “这个合作社是全省首个,每年向村民分红。 ”王秀凤介绍。

  随着改革深入,一个村给村民分红,在今天的安徽已不新鲜。但在2012年,却是件轰动性的新闻。

  村民王秀文还记得,那是2010年初,王秀凤挨家挨户宣传,说要搞改革,王秀文当时问“这有啥用”,秀凤书记回答“有了股份,村里赚了钱人人都有份”。

  王秀文半信半疑。

  2012年初夏,太仓村启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村里5次召开党员议事会、村民组长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完成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工作。根据户口性质,将股权结构分为整股和半股。股权到人方案还征求了全体村民意见,并在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上顺利通过股份制改革方案。

  随后,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组建,引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董事会对股东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确立任期目标,实施年度考核。合作社承诺每年将以收益的60%用于股权分红。

  平地一声雷,太仓村就这样完成了全省第一例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很快到了年底。拿着一张张分红的钞票,全村沸腾了。 “两个女儿已经出嫁,我和老伴都享受分红,前些年每人每年分得800元,有一年受水灾影响还分到了600元。 ”自2012年以来,村民汤万寿两口子已累计分红7800元。

  为什么要搞股份改革?

  “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王秀凤坦言,随着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如何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如何确保村里每笔账目都清楚,经得起历史检验?“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

  经过改革,如今的太仓每个农民有四个股份,每个股份1000元,截至目前,全村村民已累计分红1740万元。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使村党支部更有凝聚力,村庄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归属感。

  “上个月,我退休了,不再担任村支部书记。 ”临别前,王秀凤告诉记者。

  “干了这么些年书记,村里经济发展这么好,离开不舍得吧? ”记者问。

  一阵风吹皱了面前的池塘,荷叶沙沙作响。远处绿树红花间,一排排二层小楼整齐排列。村里很安静,只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再望远,是夏末浓绿的原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接棒的人会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带着大伙致富。 ”沉吟片刻后,王秀凤说。虽然他不是村书记了,但还继续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搞股份制改革不是搞分家,而是既共谋壮大村集体经济,也共享发展成果。 ”王秀凤介绍,眼下村里正集思广益,着力把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强,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大伙得到更大收益。

  带着“社员”们,王秀凤正谋划更美好的明天。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