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1月20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辉煌40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首场新闻发布会,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改革办副主任王飞介绍了安徽重点领域改革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按照中央要求,立足本土实际,大胆探索实践,形成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改革品牌。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目前,安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76项主要试点任务已完成69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一批大科学装置加紧布局,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一批突破性产业成果已经或即将造福人类。
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扎实推进。滨湖科学城建设已经揭牌。“一室一中心”建设成效初显,新能源汽车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江淮汽车)研制的“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车,在深圳福田保税区投入运行,成为我国首款在公共道路上运行的智能驾驶公交车。
王飞介绍,去年国务院在全国推广首批13项“全创改”经验,我省2项(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事业单位采用年薪制引进高层次人才)位列其中。
“放管服”改革——
省政务服务中心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在“放管服”改革中,安徽在全国率先公布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创新推进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确定省级公共服务事项4355项、新增2505项,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事项195项、减少84项。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省政务服务中心2019个进驻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农业农村改革——
全省培育家庭农场数量居全国第一
2016年底,安徽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比中央要求提前1年。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省耕地流转率4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7个百分点。全省培育家庭农场8.5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逾4000个,覆盖所有县(市、区)。1945个村完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入股农户财产性收入户均增长1000元左右。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安徽医共体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示范
创新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涌现出天长、阜南等全国先进典型,世界银行行长金镛评价,安徽医共体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实行药品联合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42%,国家基本药物价格降幅50%以上。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被列为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种模式”之一。
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
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安徽建立“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不改变编制部门所有的前提下,把长期不能发挥使用效益的存量编制集中起来建立“周转池”,定向定量投放到高校、公立医院等紧缺急需的公益服务领域。
3年周转期满后,经评估确定使用单位周转池的进退存废和事业编制规模的增加减少。目前,省属本科高校、市县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稳步推进。
林长制改革——
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
2017年6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今年在全省全面推开,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开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初步解决了理念淡化、责任虚化、职能碎化、措施泛化、功能弱化“五化”问题。
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推行了林长制改革做法。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开创跨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先河
2012-2014年、2015-2017年,安徽开展两轮新安江生态补偿工作,在全国开创了跨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河。
试点工作开展后,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跨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连年达到补偿条件,相关做法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多条流域推开。
黄山市生产总值连续跨上500亿元、600亿元两个台阶,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关口,人均主要指标居全省中上水平,绿水青山正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目前,2018-2020年第三轮补偿协议正在签署中。
健康脱贫“351”“180”政策——
连续两年国家健康脱贫考评全国第一
“351”,即贫困群众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万元、0.5万元、1万元,剩余合规医药费用由政府兜底保障。
“180”,即贫困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351”政府兜底后,剩余医药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住院医药费用、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平均补偿比分别为93.03%、96.5%。2016、2017年连续两年在国家健康脱贫考评中获全国第一。(记者 彭旖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