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楫中流 闯出新天地

访问次数: 108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11-21

[字体: ]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改革开放走过40年光辉历程,神州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史诗般进步。

  安徽是“大包干”发源地,素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牢记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推深做实各领域改革,打造了一批新的改革品牌,谱写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敢闯敢试 争当开路先锋

  “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把企业基本信息共享给发证审批单位,不用一家一家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在拿到全省首张“证照分离”营业执照后,铜陵港兴储运投资公司负责人肖天名,对“证照分离”改革带来的便利由衷称赞。

  在部分区域试点后,11月10日,“证照分离”改革在全省正式推开。从“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到“证照分离”,安徽打造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省份的努力,步履坚定。

  改革,从来都需要一股闯劲。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彰显了安徽在“放管服”改革中勇立潮头敢争先的决心,体现了敢闯敢试的“大包干”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拼劲,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大业,在诸多方面取得首创性成果。

  ——在全国率先公布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创新推进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确定省级公共服务事项4355项、新增2505项,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事项195项、减少43%。

  ——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并在全省全面推开,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开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初步解决理念淡化、责任虚化、职能碎化、措施泛化、功能弱化“五化”问题。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推行了林长制改革做法。

  ——在全国开创跨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河,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成效显著,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跨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连年达到补偿条件,相关做法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多条流域推开。

  把准方向出实招,击楫中流当先锋。安徽在多个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趟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安徽改革品牌,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蹄疾步稳 推进系统工程

  路口自动转弯,到站自动变道停靠,遇到障碍自动刹车……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智能驾驶逐渐走进生活。在深圳福田保税区,新能源汽车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江淮汽车)研制的“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车,已经投入运行,成为我国首款在公共道路上运行的智能驾驶公交车。

  安徽研发机构弄潮智能驾驶前沿,显示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整体布局中,新时代安徽省实验室和新时代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建设成效初显。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安徽奋力推进“全创改”,正是将改革创新作为系统工程,打造从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共性技术研发到重大科技攻关、产业转移转化的完整创新产业体系,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能。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一批大科学装置加紧布局,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一批突破性产业成果已经或即将造福人类……在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中,安徽“全创改”成果喜人。

  被国务院在全国推广的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就是“全创改”中涌现的安徽经验,生动体现了统筹谋划破解困境的系统思维。

  在严控编制总量的背景下,我省建立“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把长期不能发挥使用效益的存量编制集中起来建立“周转池”,定向定量投放到紧缺急需领域。目前,省属本科高校、市县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稳步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不仅需要坚定立场、正确方向,还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安徽将政治勇气与改革智慧相结合,努力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下“一盘棋”、打“组合拳”,安徽改革大业开足马力、蹄疾步稳,正在迈入更加宽广的新天地。

  利民为本 共享发展成果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脱贫户陈其绍的女儿,因患先天性外耳畸形,接受耳后扩张器植入手术,总花费4676元,得益于健康脱贫“351”“180”政策保障,个人只掏了374元。 “花费远低于预期,没什么压力。 ”陈其绍说。

  改革是否有效果,要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要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我省紧密结合群众需求,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出一批高含金量的改革举措,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51”“180”政策实施后,贫困群众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万元、0.5万元、1万元,剩余合规医药费用由政府兜底保障;贫困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351”政府兜底后,剩余医药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住院医药费、慢性病门诊医药费平均补偿比分别为93.03%、96.5%。

  不只是贫困人口,一般群众也在综合医改中受益。我省创新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涌现出天长、阜南等全国先进典型。实行药品联合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42%,国家基本药物价格降幅50%以上,“看病贵”得到一定程度纾解。

  农民富不富,是评价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依据。我省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逾4000个,覆盖所有县(市、区)。 1945个村完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入股农户财产性收入户均增长1000元左右。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近5年,省委深改组(委)会议审议通过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改革文件达49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取向,安徽改革的红利加速释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安徽将继续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绘就更加壮美恢弘的画卷、书写更加惊天动地的史诗。(记者 汪国梁)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