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改革 跨越赶超40年

访问次数: 136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12-21

[字体: ]

    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

  【数据】

  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仅114亿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2017年达270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9.8倍,年均增长10.6%,增幅高于同期全国1.1个百分点。人均GDP于2017年达到43401元(折合6428美元),比1978年增长36.9倍、年均增长9.8%。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省已实现由低收入水平跃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行列。

  【专家解读】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

  2017年,我省人均GDP达到43401元,折合6428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省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重要转变,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的现代发展模式,并奠定了向高收入发展阶段迈进的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纵观我省改革开放40年发展,年均增速超过两位数,人均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大幅缩小,靠的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我们正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的关键发展期,只有依靠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快速发展,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构建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进高收入地区行列,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

  已经形成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

  

 

  【数据】

  40年来,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1.4%,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铁路营业里程由978公里增加到4275公里,合肥“米”字形高铁网络基本形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民航线路里程由480公里增加到9.9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6612公里,芜湖、铜陵和马鞍山跻身亿吨港口。 “宽带安徽”建设成果丰硕,2017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23.7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达3485.5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63.9%,光缆通达所有行政村。

  【专家解读】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张丽璞: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使安徽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高水平承接先进产业转移,推动省内中心城市与长三角城市联动发展,促进合肥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带动了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等一大批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提升收入水平。此外,高速铁路带来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将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高铁使旅游业的辐射面进一步扩大,推动全省旅游业加速发展,给餐饮住宿、商业、交通、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促进安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数据】

  40年来,我省不断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形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062万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36.4亿美元,其中出口由1062万美元增加到304.8亿美元,年均增长22.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5年的163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59亿美元,目前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已有83家在我省投资兴业;对外经济合作开创新局面。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由1984年的52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4.5亿美元,市场辐射由1个国家发展到以亚洲、非洲为主的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专家解读】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邢孝兵: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成绩斐然,2017年的出口贸易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排到67位,超过了保加利亚、埃及等;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排到23位,超过越南和阿根廷等,可以说是“成果卓著”。但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安徽仍有不小的差距,还有很大作为空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和沿海省份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安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建设力度,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

  【数据】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省,国民经济中农业占比近50%。40年里,我省坚持深化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探索适合我省的工业发展路径。 1978-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47.2:35.5:17.3调整为9.6:47.5:42.9,二、三产占比明显提高。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41倍、年均增长13.6%,工业增加值居全国位次由1978年的第18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1位;工业化率由31.8%提高到40.4%。

  【专家解读】

  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功杰:

  40年的实践证明,从深化国企改革、实施“工业强省”战略、“861”行动计划、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安徽工业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开放决策,都通过更新观念、开拓视野,释放市场活力,带来了工业化的更快推进、更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华丽转身。

  进入现代化社会、高收入阶段的前提是产业结构和层次的升级。目前我省的产业结构和层次,与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站在冲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我们在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进程中,需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现代化的产业基础。

  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数据】

  2017年,全省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05%,居全国第9位;全省拥有科研机构6018个,比1985年增长22.2倍;拥有研发人员22.8万人,比2009年增长1.6倍。 2012—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3.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34.4%提高到2017年的63.5%。自2012年以来,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专家解读】

  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也是安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先后实施“科教兴皖”“创新型强省”战略,扎实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新时代“一室一中心”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并取得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叫得响的创新改革成果。

  围绕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总体部署,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省创新发展工作进入了快速跃升期,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再到新兴产业这一全链条式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安徽主要创新指标保持全国先进、中部领先水平,在某些领域领跑全国,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数据】

  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425元增加到2017年的3164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6元增加到12758元;生活质量空前改善,201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192.6亿元,是1978年的234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1年的60.5%、61%下降到2017年的32.1%和33.5%。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省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1873.4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37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23年保持在5%以下,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

  【专家解读】

  省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业春: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民生保障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归根结底,来源于改革的强推动和发展的强支撑。改革方面,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改革,有序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创新推进国有企业、文化体制等改革。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民生改善的制度框架不断织密,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发展方面,我省始终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70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425元增加到2017年的3164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6元增加到12758元,分别增长70多倍和50多倍。正是得益于持之以恒改革开放,全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快评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的新追求

  40年的改革开放,对安徽来说,是一段跨越赶超、不甘人后的奋进征程。从1978年到2017年,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9.8倍,年均增长10.6%,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已然崛起为新兴的工业大省,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全社会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新的更高需求。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安徽推动高质量发展具备着更好的支撑条件,也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形势要求。这就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创人们共同向往的现代化生活新境界。

  中等收入阶段的高质量发量,应当是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能够为每个人提供拼搏舞台,创造人生出彩机会。这就要求在促进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舞台中,拓展出个人更大的成长空间,尽展个人才华、释放个体活力、汇聚奋斗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创新创业与有效监管关系的把握上,坚持审慎性包容监管、事中事后监管,拆掉门槛障碍,破除隐性壁垒,当好市场秩序维护者和公平正义守望者,释放持续深入的改革红利,激发出蕴藏于每个微观主体的向上活力。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人们对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对补齐发展短板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在教育、医疗卫生等相关领域的改革中,更要顺应发展新形势,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决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把群众的真实感知作为评价标准,把补短板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持续完善政策设计、出台务实举措,不断祛沉疴、克痼疾,提升群众获得感。

  (记者 郑莉 鲍亮亮 胡旭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