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三放三不放”截留改革红利

访问次数: 1164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1-01-06

[字体: ]

    各地近年来从简政放权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类行政审批大幅压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市场主体反映,目前仍然存在“三放三不放”现象。少数部门、地方放管服做虚文章、设隐门槛、造中梗阻,不同程度影响“放”的成效。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产生的制度红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有的地方“虚放实不放”,下放的多为责大利小的事项,而核心权力牢牢抓在手里;有的地方“明放暗不放”,即公开的文件政策中明确了“放”,但市场主体在办理业务时遭遇隐性门槛;还有的地方“此放彼不放”,导致原本在同一层级办的事情转到多个层级,办事企业来回跑,反倒麻烦了……凡此种种,不但没有激发出应有活力,反而成为了阻碍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绊脚石”,致使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

  “三放三不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地方在口号上“讲大话”、在数字上“做文章”,出现了“放”的形式主义,很多东西变成了“口头改革”。其次,选择性、避重就轻式放权的背后,体现了根深蒂固的部门利益。一些权力部门担心取消和下放权力后自身利益受损、地位降低,所以不愿意放权。此外,“准入代替监管”的老观念尚存,“宽进严管”的审批改革理念尚未成为共识。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放管服改革仍需上下齐心狠抓落实,容不得半点懈怠和虚与委蛇。一方面,“放”是前提,要紧扣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全面完成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编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提升审批效率。另一方面,要拧紧责任链条,对“三放三不放”的地方、部门予以严肃问责,倒逼权力“做减法”、服务“做加法”、市场“做乘法”,同时要注重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解决“梗阻”的问题,保障改革成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实践证明,哪里放管服改革搞得好,哪里营商环境就改善得快,哪里的市场活力就强、发展势头就好。只有把不该管的事交出去,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才能释放出更多改革红利。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