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安监局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在芦庙镇皖北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踏入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的皖北烈士陵园,瞻仰先烈英灵,浮雕、碑文、壁画,眼前一幕幕,将思绪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长眠着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入皖第一战“芦家庙战斗”的先烈们。此役之后,彭雪枫将军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皖北扎根,不久在涡阳县曹市镇召开了游击支队的首次党代会,开创了皖北抗战新局面。
入皖第一战 威名震敌寇
82年前,芦庙镇叫芦家庙,离邻近的商丘地区仅10余公里。1939年1月6日,驻商丘日伪军侵占芦家庙,准备打进亳州城过年。
“游击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滕海清率部于1月8日夜向芦家庙日伪军发起猛攻,激战3小时,毙敌百余人,俘获伪参谋长以下百余人。”亳州市谯城区委史志研究室主任张炳辉说,这段历史镌刻在芦家庙战斗胜利纪念碑上,勒石流芳。
“根据上级指示,1938年9月,彭雪枫将军率新四军游击支队由河南省确山县东进,开创豫皖苏边区新局面。 ”张炳辉说,芦家庙战斗是一场突袭战,我军分成小股部队迂回穿插,待敌发觉之前迅速分割包围,解决战斗之后立刻撤离,顺利完成战斗目标。
在皖北烈士陵园,有张爱萍、张震、滕海清等3位开国将军为芦家庙战斗题词。
一场仅千余人规模的战斗,为何能让3位开国将军同时题词?“芦家庙战斗是新四军入皖第一仗,粉碎了日伪南下侵犯亳州的企图,震慑了敌军,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士气。 ”张炳辉说,这次战斗意义重大,将军们的题词,既是老一辈革命家对芦家庙战斗的高度评价和对革命烈士的缅怀纪念,也体现了对亳州的深厚感情。
建立根据地 开辟新天地
芦家庙战斗胜利后,新四军游击支队向皖北腹地挺进。 1939年9月1日至3日,在涡阳县曹市镇牛氏宗祠,游击支队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
在曹市镇的一条小胡同里,有3间仿古瓦房与周边建筑的风格迥异,大门前悬挂着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的牌子,墙上挂着党代会的图片资料,向来访者讲述沧桑的历史。
“这里就是牛氏宗祠,会议绘就了新四军在皖北的发展蓝图,在抗战初期的艰难环境下,为我党我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原曹市区志编辑徐超说,会议讨论了豫皖苏边区的形势和任务,选举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张震、滕海清、谭友林等10人为主席团成员,作出了关于建党、建军、建政、建立抗日群众团体等各项重要决议,大刀阔斧地开创以涡阳新兴集为中心的涡北抗日根据地。
在党的领导下,皖北燃起燎原之火。根据地东到石弓、青疃,西到耿皇、义门,南到吴桥寺,北到萧县永城等地,建立起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根据地内进行了党组织、武装、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建设,干群、军民关系融洽,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深情拥护。 ”徐超说。此外,在彭雪枫的主导下,根据地还创办了《拂晓报》、《铁流》杂志和为群众演出的“拂晓剧团”。根据地的群众都说:“彭师长有三宝:骑兵团、剧团、拂晓报。 ”
1941年2月19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新四军四师,彭雪枫为师长兼政委,张震为参谋长,肖望东为政治部主任。我党我军进一步发展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抗日武装,直到最后的胜利。
初心永铭记 后世薪火传
历史滚滚向前,复兴势不可挡,前辈们浴血奋战,为后世能挺起胸膛。
“学习英烈事迹、读党史,我们会明白幸福生活来自何处,接力棒到了我们手中,就一定要传递好这份责任。 ”曹市镇辉山村党委书记牛雪峰说。 2020年,辉山村与全国各地一起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
辉山村有一座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新四军四师300余位抗日英烈。进入新时期,辉山村作为贫困村,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辉山烈士陵园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休闲农业,成为涡阳县全域旅游建设示范点之一,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安徽省旅游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牛雪峰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5876元,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他要带领大伙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守护好先烈们用热血浇灌的这片热土。
“今年继续扩大辣椒种植,建设6个朝天椒种植基地,每个基地带动20户农户务工。 ”谯城区芦庙镇党委负责人说,当年火红的革命,如今红火的事业,初心都是一样,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李涛 戴明)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