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做实“4154”要求蹄疾步稳推进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访问次数: 1865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2-03-15

[字体: ]

根据中央、省委关于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的要求,宣城市结合市县机构改革,聚焦乡镇街道职能定位不清、条块交叉运行不畅、机构设置叠床架屋、人员编制难以统筹等问题,从2020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一张清单明职责、一张网格强治理、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窗口办服务、五个平台抓统筹、四项机制强保障”的要求,持续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走深走实。

一张清单明职责,助力乡镇赋能减负轻上阵

针对乡镇“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和责大权小、“属地管理”事项过多等问题,按照清单思维和赋能减负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健全完善乡镇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二是细化《县乡属地管理事项职责清单》,发布92项县乡属地管理事项指导目录,作为县乡履职和问责的重要依据,明晰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三是建立乡镇职责准入制度,防止部门“无序放权”“任意放权”;四是推动向乡镇赋权,将点多面广、直接面向群众和乡镇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土地、建设、规划、城镇管理等有“含金量”的事权赋予乡镇;五是全面清理上级与乡镇签订的各类“责任状”和针对乡镇的考核评比事项。通过对乡镇权责精细化、清单式管理,县乡职责边界进一步明晰,各经济发达镇平均赋权44项,部门动辄以“属地管理”名义下放责任事项得到遏制,在处理乱占耕地、违法建设、私挖乱采、环保治污、秸秆禁烧等责大权小的事情时,部门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得到强化。泾县厘清了18个县直部门与乡镇涉及的113项职责交叉事项的权责边界。

一张网格强治理,深推基层千线多网能闭环

针对乡镇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多张网”的现状和网格交叉、资源分散、系统APP多、信息难统筹等问题,按照“优化协同、系统集成”原则,一是实现信息指挥“一个口子进出”,将条条在乡镇建立的综治、社区管理、社保、民生服务、数字城管等各类系统指挥信息资源整合由乡镇综合指挥,发挥乡镇主导作用,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二是实现“多网合一”,依托“综治网格”,将上级部门在基层设置的多个网格和人、地、物、事要素整合为一个全科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员多网”,有效减少网格交叉、重叠和资源浪费;三是实现基层治理“闭环运行”,建立以村(社区)网格为基础、“五个平台”为依托、乡镇综合信息指挥系统为中心的信息归集、派遣调度、协调交办、反馈回复“闭环运行”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一支队伍管执法,聚焦问题线索看得见管得着

针对乡镇日常管理和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和多头管理、权责交叉、力量分散等问题,按照“重心下移、综合执法”的原则,一是建立执法队伍,明确各乡镇街道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统筹整合治安、城管、自然资源规划、林业、市场监管、农业、水利等方面执法力量,构建综合执法平台;二是明确执法权限,将基层急需的行政处罚事项,按照“成熟一批委托一批”原则,采取委托方式交给乡镇;三是形成执法合力,通过人员“县属乡管乡用”、加强教育培训等方式,推动人员编制向执法一线倾斜,实现由“部门管理”向“属地管理”转变。宣州区水东和泾县桃花潭、蔡村及宁国市所有乡镇从2018年开始试点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委托放权、人员属地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宁国市梳理出住建等10个部门75项行政处罚权交由乡镇行使,做到一支队伍管执法,450余名乡镇干部取得综合执法资格,违规建房、私搭乱建、私采乱挖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泾县通过“组建一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制定一份清单、统一一本证件”,不断推动乡镇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个窗口办服务,着力群众线上线下少跑腿

长期以来,乡镇“七站八所”集审批、管理、服务职能于一身,习惯各自为政,群众办理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往返不同站所之间。按照“精简整合”“互联网+”的原则,一是推进物理整合,统筹民政、人社、医保等条块审批服务力量,设立为民服务中心,建立综合审批服务窗口,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全科式”受理窗口,实现进一个门、办多件事;二是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将乡镇169项、村级72项政务服务事项同步纳入网上平台办理,初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联动;三是推进乡村联合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将政务(便民)服务延伸到村(社区),为特殊群体提供全程代理服务,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便民服务群体“全覆盖”。郎溪县乡镇为民服务平台建立群众办事、审批“零障碍绿色通道”,9个镇2021年办件量达44.49万件。绩溪县瀛洲镇财政所整合后,不仅将原来单门独院的财政所办公楼调整给为民服务中心使用,打通了与镇其他办公场所的物理连接,提升了为民服务场所硬件条件,而且将原来一个乡镇范围内从事财政管理、村级农经管理、乡镇机关行财的三套人马整合为新的财政所一支队伍,实现了由物理变化向化学反应的转变。

五个平台抓统筹,做实乡镇条抓块统聚合力

针对乡镇条块机构并存,缺乏统一的平台进行统筹协调调度等问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一是搭建五个运行平台,对职能相近、职责相关和协作密切事项进行归类,构建党群综合、经济发展、综合治理、综合执法、为民服务五个平台,引导乡镇从无序设置机构向完善优化工作运行机制转变、事情由机构办理向平台办理转变;二是明确五项机制建设,建立各平台内部、五个平之间、乡镇内部、县乡之间的管理协调运行机制和“乡呼县应”的联动工作机制,同时鼓励各地创新平台运行方式;三是构建统一指挥体系,统筹整合乡镇区域内各项资源要素,构建乡镇综合管理、统筹协调和统一指挥体系,做到一类事情由一个平台统筹、一件事情在一个平台办结。宁国市根据平台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设置,明确了“五大平台”对应的61个市直职能部门,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四项机制强保障,引领乡镇强筋壮骨快发展

针对乡镇机构多、牌子多、编制总量少、人员待遇低和力量分散等问题,按照“减上补下”“重心下移”的原则,从机构编制、人员管理、激励保障、乡呼县应四个方面强化保障。

统筹机构设置编制配备,推进机构编制资源“活化”。一是坚持分类管理、限额管理统筹设置机构,将全市95个乡镇(街道)分为37个一类乡镇、43个二类乡镇,15个街道参照二类乡镇,分别设置10个、8个机构,并明确既可为行政机构、也可为事业机构;二是构建“共性+个性”机构职能体系,各乡镇统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等7个“共性”机构,另可分别设置3个、1个“个性”机构,同步清理对外加挂的牌子,明确挂牌总数不超过5个;三是建立“平台+机构+岗位”的运行机制,推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岗位管理机制;四是探索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试点,根据需要合理配置行政事业领导职数。改革后全市乡镇机构平均减少50%,泾县乡镇共设事业单位46个、挂牌机构28个,比改革前分别减少26个、137个,精简比例达36%、83%。广德市根据乡镇区域特点、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等不同功能定位,突出乡镇差异化赋能定责,个性化设置机构,南部旅游发展乡镇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办公室,北部工业乡镇设立开发区服务中心。旌德县在“平台+机构”之外,又在各乡镇统一设置了9类19个岗位。宁国市根据干部个人身份和成长特点,动态调整和明确机构和领导职数性质,为干部成长渠道打通“行政、事业”壁垒,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

建立完善“乡呼县应”机制,推动县乡联动“一体化”。运用县乡属地管理事项清单指导“乡呼”的具体事项,明确乡镇对“乡呼县应”事项办理结果做出满意度评价,并纳入县级职能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乡呼县应”机制有效保障了基层治理中需要县乡两级联动办理事项的“闭环运行”。西津街道以“市委+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楼道(巷、片)长+党员干部联户”六级组织治理体系为依托,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建立“群众呼叫、组织销号”的工作机制,打造了“智慧治理六级平台”

推行“县属乡管乡用”,推进机构人员管理“扁平化”。将派驻乡镇的“七站八所”人员由“部门管理”转变为“属地管理”,交由乡镇统筹使用,原有建制和人员编制归属关系、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保持不变,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均由乡镇直接负责,确保乡镇对区域内各类人员看得见、管得着、用得上。部分县市区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探索将“七站八所”人员改划转乡镇管理。改革后全市乡镇增加事业编制500多名,宣州区将财政所、畜牧兽医站181名事业编制划到乡镇街道管理,旌德县划转161名“七站八所”人员由乡镇管理、123名“垂管”人员由乡镇统筹使用。绩溪县将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林业工作站实行属地管理,划转212名事业编制到乡镇。

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措施,推进各项配套政策“优化”。出台《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和规范人员管理任务清单》,明确了11条49项具体政策措施。宁国市探索建立市乡两级不同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系数测算、考核得分奖励标准上向乡镇倾斜,同时对评先评优人员核定奖励系数,实行差别化激励机制和激励办法,落实乡镇工作人员收入一般高于市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市县乡三级人员流动“倒金字塔”结构正在逐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