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重塑 打造品牌 坚持长效 构建县域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新格局

访问次数: 1780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2-04-21

[字体: ]

溧阳作为全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县(市),认真贯彻落实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协同高效、稳步扎实推进”四项原则,持续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提高治理效能,实现了公益事业的平衡充分发展。

一、坚持“三个结合”,高质量实现事业单位重塑

1.坚持“减法”和“加法”结合,优化结构布局。从优化组织架构入手,通过做好“加减法”,充分释放事业单位活力。在机构精简上做“减法”,提高“含金量”。加大“小散弱”单位撤并力度,创新探索跨部门整合,市级事业单位由185家减至87家,其中37家5人以下的“小散弱”单位全部清理,市级机构压缩率53%。在效能提升上做“加法”,释放“新动能”。整体性重构大系统事业单位,推进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运转顺畅高效。住建局13家事业单位整合为“一大队、四中心”,改变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原状;农业农村局7个农业技术指导类单位整合组建综合推广中心,集中农业服务力量、技术和资源,实现农技“一站式”公益服务;水利局21家事业单位精简至3家,构建“水源水务、水利管理、水政执法”格局,实现资源统筹,协同高效。

2.坚持“瘦身”与“健身”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调配事业编制资源,通过深化改革精简编制,有的放矢使用编制,提升编制使用效益。“瘦身”,当好管理编制“守门员”。创新收编方式,针对部门整合、经费渠道优化等不同改革举措,采取不同收编方法,多措并举收回编制520名。同时设立内控编制,动态收回编制,解决因改革缩编阶段性用人问题。“健身”,做好保障发展“服务员”。坚持“强一线、补短板、优民生、聚人才”原则,将盘活资源进一步向疾控、安全生产和镇街等民生、基层一线倾斜,增核编制136名。

3.坚持“共性”和“个性结合,优化运行机制大众单位制定“共性”规范,建立标准化管理运行制度;重点领域采取“个性”管理,全面激发单位生机活力。共性确保机构定位准、边界清、职能明。制定“三项机制”标准化模板,完成全市203家事业单位政事权限清单或章程,完善72家事业单位机构职能编制规定,有效厘清政府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职能权责。展“个性”,确保机构运行畅、效率高、特色显。创新党校、新四军纪念馆“校馆合一”模式,统筹使用人员编制、内设机构;文旅系统组建公共文化体育中心,探索体育馆、影剧院等“场所管理”模式;民政残联、科技科协所属事业单位跨部门整合,以党组联席方式实行“联合共管”模式。

二、紧扣“三个聚焦”,高起点打造改革亮点品牌

1.聚焦平台机制,用好编制资源“聚人才”以建立编制“周转池”为抓手,通过创新用人用编机制,为重点环节、关键领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编制保障。搭建平台,打造人才“集聚地”贯彻党管人才理念,整合党群口所属“小散弱”事业单位,在市委组织部组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编制“周转池”和紧缺高层次人才的落编主体。创新机制,打造人才“集散地”。党群服务中心实行人员派遣模式,打破部门编制使用壁垒,根据人才各自的专业和特长精准派遣至最适单位,三年来共派遣使用120名,其中90%以上为硕士研究生或海归名校人才。

2.聚焦活力效益,创新体制机制“强阵地”以融媒体中心为例,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公益服务品牌。统筹融合,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将媒体平台涉及的各方机构、资源、资产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改革后融媒体从依赖政府“输血”变为自我“造血”,改革当年营收5140万元,比上年度翻了一番,一举扭转经营颓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因地制宜,提档特色文化发扬。充分运用事业单位锡剧团并入融媒体中心带来的地方特色资源,开展“融媒+演艺”等服务,扩充融媒体事业工作品质和产品内涵,带动地方锡剧传承文化、绽放新魅力。

3.聚焦发展大局,提升服务能力“兴事业”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大局抓落实作为首要行动。主动融入发展。紧扣科技强市战略,打造溧阳科学院等一批事业单位性质科研基地,促进东南大学“大装置”、重庆大学“大智慧”、南航“大飞行”、上海交大“大制造”等科研院所相继落地,吸引10余名院士助力溧阳发展。主动嵌入民生。从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入手,推进联合办学,促进南航天目湖校区、南师大附属学校落地生根;推进医联体建设,以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2所溧阳分院为示范,引导8家乡镇卫生院与市外三级医院合作共建医联体。

三、围绕“三个突出”,高标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突出精细管理,巩固事业单位改革成效。一方面种好“责任田”,强化日常规范管理从严从紧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内设科室及中层领导职数核定,严格落实机构组建、领导配备、编制核定、职能明确和人员划转“五个到位”,确保涉改机构重塑到位。另一方面上好“助推器”,推行编外员额管理。严控编外用工补充编内人员不足,在确需领域推进员额管理,严控员额总量,规范招聘程序,强化动态管理,核定全市编外用工员额4332名,切实提升公益服务力量。

2.突出重点难点,破解教育卫健用人难题。重点解决卫健系统“无编可用”问题。对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编内、编外人员进行全面梳理,结合三级医院创建要求、重点科室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机构编制人力资源评估,科学核定公立医院人员规模,用好备案制,建立符合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用人机制。重点解决教育系统“有编用好”问题。针对学校结构性缺编和编制使用效益不高,在总量控制前提下,深入分析学校师生比例、学科结构等因素,重新优化编制分配布局,努力促进编制配置更加有效高效。

3.突出法建设,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健全机构编制法规制度体系。以改革为契机,完善机构编制重大事项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议事范围、明确事项审议权限。健全机构编制评估指标体系将评估作为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做好涉改事业单位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实现以评促管、以评促用,推动机构编制效能提升。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涉改单位机构编制督查,结合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及时掌握涉改单位职责履行情况,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由“物理”整合向“有机”融合转变。

信息来源:江苏省委编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