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委编办“三举措”推动人才编制保障体系建设

访问次数: 408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3-05-24

[字体: ]

    近年来,怀宁县委编办围绕“人才强县”战略部署,主动作为、积极创新,聚焦机构编制使用质效,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着力构建人才编制保障体系,积极为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编办答卷。

    一、坚持党管人才,优化人才体制机制。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安排,不断加强对县委、县政府人才工作的职能统筹,在组织部门设立县委人才办的基础上,根据“撤一建一”原则,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中心,赋予中心统筹加强人才认定、流动、激励和服务等职能职责,建立人才工作“管服并举”的链合机制,推动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打造人才“引、用、育、留”生态圈。

    二、创新思维方式,破解人才引进难题。一是善用“周转”思维,在编制供给侧抓优化。在全县编制总量中调剂30名事业编制,建立人才引进编制周转池,为引进重点行业、重要领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提供专项编制保障,周转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循环使用,专编专用、人退编收、空编置换”,通过用人单位申请、人才部门审定、县委编委核准的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加速吸引人才回流,积极引导更具技术优势、创新优势的人才下沉到基层发展一线。二是巧用“并联”思维,在编制需求侧抓创新。主动探索“政府+高校”模式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在皖西南综合试验站的基础上,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设立怀宁县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作为该县首家科研型事业单位,中心核定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0名。其中,怀宁县调配编制7名,安徽农业大学调配编制3名。中心主任由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南综合试验站站长兼任,副主任由怀宁县、安徽农业大学分别选派1名人员担任。通过资源整合、编制调配的方式,实现政校深度融合,累计为怀宁县柔性引进专家学者11名,成立粮食、蓝莓、蔬菜、畜禽、经济林等产业联盟5个,培育产业联盟专家70名,与25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三、加强统筹使用,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分类,着力推动经济开发区、经济发达镇改革,为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搭建平台。一是在经济发达镇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立足基层编制偏紧,人才短缺的实际,以改革破题,为发展破局。突破编制层级管理,推动派驻机构管理属地化,统筹下沉各类编制33名,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打破机构设置壁垒,综合设置工作机构,围绕经济发达镇产业特点,突出经济园区特色产业发展职能。打破人员编制限制,赋予经济发达镇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破解事业人员晋升“天花板”,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在经济开发区探索实行“管委会+公司”、“编制+员额”的管理模式。对开发区管委会原有机构数进行精简,仅设置党群工作部、行政综合管理局、财政金融局,其他建设、招商、运营等职能均委托给发展服务公司承担。实行全员岗位竞聘制、末位淘汰制,允许发展服务公司在员额总量内,根据发展需要,自主招聘或引进专业人员,用市场化手段破解引才难留才难问题。三是在教育、卫生领域服务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优化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着力解决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编制供求矛盾。在教育系统,在把握控编原则前提下,通过公开招聘、高校直招、定向培养等途径,及时补充招录新任教师89人,引进县外在编教师32人。在卫生系统,用好县直公立医院及医共体乡镇卫生院两个“周转池”,统筹全县医疗编制资源,组织各类专项招聘20余次,录用人数70余人,与市立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驻点专家11人,柔性引进非驻点专家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