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委编办贯彻新理念探索新路径推动编外人员管理规范有序

访问次数: 2917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3-12-17

[字体: ]

    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目标,立足新形势,贯彻新理念,探索新路径,群策群力推动编外人员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和制度化迈进,有效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基本情况

    包河区自2002年区划调整以来,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从郊区到城区,再到中心城区的转变,人口从近40万增加到200多万,已经发展成为区位优越的“中心城区”、实力雄厚的“第一城区”、生态宜居的“和美城区”和跨越赶超的“现代城区”。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涌入,基层公共事务不断增多,群众服务需求日趋多元,管理事项和服务内容呈几何式增长,体制内人员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在此背景下,一些单位安排编外人员参与公共管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作任务增加和用人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编外人员也逐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为完善基层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编外人员招聘多头管理、待遇标准不一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亟需解决,积极做好编外人员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促进包河区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

    为此,近年来,包河区在多层次深入调研、多维度交流论证、多渠道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形势,勇于探索创新,大胆尝试员额制管理模式,着力在建立制度、完善机制、严肃纪律等方面狠下功夫,既依法保障了编外人员合法权益、构建了和谐劳动关系,又有效控制政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能,实现基层科学治理、精细治理、高效治理。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在建章立制上形成闭环

    围绕解决编外人员类型多样不协调、管理制度不完善、进出渠道不规范、人员管理不严格、待遇标准不统一等5大类问题,在全区—区直—街镇、大社区三个层面上形成了制度的闭合环路,以完善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在全区层面上,包河区于2017年5月制定出台了《包河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对编外人员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统一规范。2020年3月至12月,针对编外人员管理中日渐凸显的各类问题,结合近几年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统筹推进“当下改”与“长久立”工作,重新修订并印发《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对编外人员的招聘、管理、考核、待遇、退出等问题进行系统规范和明确,为规范编外人员管理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在区直层面上,积极稳妥推进区直编外人员管理改革工作,制定出台《合肥市包河区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薪酬待遇实施办法(试行)》,将区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按岗位分为专业技术辅助岗、技能辅助岗、执法辅助岗、管理辅助岗等四类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区直编外人员的日常管理、薪酬标准、考核要求等,形成规范管理的合力。

    在街镇层面上,围绕“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目标,研究制定《包河区加强专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暂行办法》“1+5”系列文件,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四岗十八级”管理体系,努力为优秀同志搭台鼓劲、激励干事,以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二)注重守正创新,在员额制管理上加强探索

    坚持“严控总量、满足急需,核准使用、规范管理”的原则,按照“分类统一基数,据实调控系数”的思路,分级分类核定编外人员员额,明确使用编外人员的程序和要求,以提高用人审批效率和人员管理的灵活性,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深入调研,切实摸清底数大力发扬一线工作法,累计深入33家单位开展调研座谈50余次,就编外人员职能任务履行、人员配备规模、反映诉求热点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切实摸清了底数和现状,明晰了方向和目标,找准了工作切入点,为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事实依据。

    二是分门别类,合理确定基数结合各单位“三定”规定、权责清单等职能任务需要和街镇区划情况,区分不同类别,细化核定标准,合理确定各单位编外人员员额制基数,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

    三是统筹兼顾,科学调控系数根据各单位职能任务增减以及街镇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管理幅度、居民构成及特定人群服务对象等情况,所有单位划分为一类单位、二类单位、三类单位三个类别,分类确定调整系数,采取基数乘以调整系数的计算方法,最终核算出各单位编外人员员额总数。

    四是着眼发展,动态调整总数建立员额核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全区重点任务、重点建设项目等实际,原则上每三年调整一次总员额数。遇有机构改革、职能划转、区划调整等情况,经区委编委研究审核后适时调整员额总数,以更好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多措并举发力,在机制运行上持续优化

    紧盯编外人员管理这个专题持续用力,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持续优化运行机制,主动作为,多点发力,既有效满足各单位用人需求,又实现了控制编外人员队伍总体规模的预期目标,推动编外人员管理科学、正规、有序。

    一是完善进出机制。在人员进入方面,严把人员入口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按照德才兼备、人岗相适的用人标准,采取“聘补结合”的方式,落实制度要求,加大审核力度,精简工作环节,实现人员梯次递补、工作无缝衔接。在人员退出方面,落实《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辞职辞退要求,进一步打通人员退出的堵点,破解“人员能进不能出”的困局,形成各方面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

    二是落实奖惩机制。从严落实管理制度规范、薪酬待遇改革等系列举措,推动人员定岗定资,注重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建立薪酬待遇动态调整机制,激发编外人员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活力和激情,全面提升编外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对在街镇工作满三年的优秀劳务派遣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在额度范围内,经规范程序可以转岗为专职社区工作人员,转岗比例原则上控制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的10%以内,进一步打破了体制机制壁垒,畅通了职业发展通道,激发了人员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同时,坚持从严从紧的要求,对5家问题突出单位上门督促整改,对1家事业单位进行了专项人事审计,真正让制度长“牙”、让禁令生威。

    三是理顺管理机制。围绕解决全区各类协理(管)员种类繁杂、多头管理等四大类问题,周密组织各类协理(管)员统计及下划工作,将8类12种协理(管)员共517名人员下划至各街镇管理,进一步理顺了人事关系、完善了管理制度。

    三、取得成效

    (一)进一步精简了环节,实现高效化审批。从横向维度看,实行员额制管理模式,变多头管理、条块管理为统一的总量控制,既严格落实制度要求,有效控制编外人员数量的无序增长,又压缩了工作环节、简化了审批程序,有力、有效满足各单位用人需求。从纵向维度看,实行员额制管理模式,变年度申报为聘补结合,既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稳定的人员队伍结构,又缩短了时间跨度、提高了审批效率,更高效益、更高品质满足企业群众日益优质高效的服务需求。

    (二)进一步优化了模式,实现体系化发展。坚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关爱、生活上关怀,围绕编外人员体系化发展的目标,在规范劳动用工、加强日常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教育培训、评优表彰激励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规范,优化职业成长体系、薪酬保障体系、能力提升体系、职业认同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组织放心的编外人员队伍。同时,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劳务派遣人员晋升天花板,树立“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坚定了社区工作人员扎根基层、奉献社区、服务居民的信心。

    (三)进一步规范了程序,实现制度化管理。强化创新思维,坚持试点先行,以推行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员额制管理为探索,形成合理核定员额、划分岗位等级、加强管理考核、畅通进出机制的规范程序,并在全区推广应用。同时,系统梳理相关问题,固化好的经验做法,通过修订并重新印发《编外人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举措,明确编外人员使用的时机、标准、程序及管理要求等事项,进一步规范程序、健全机制,推进全区编外人员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和制度化迈进。

    四、经验启示

    作为人口输入大区的合肥市包河区,在编制严重紧缺的前提下,基层编外用人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完善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应顺应客观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研究编外用人制度的发展规律,研究其与编内用人制度的密切配合方式,促使编内、编外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竭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多方位配套政策,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包河区制定出台《包河区加强专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暂行办法》“1+5”系列文件,修订完善《编外人员管理办法》等,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来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破解“招不来、留不住、流动大”的难题,解决“岗责不等”问题,树立“绩效挂钩”导向,严格规范编外人员的岗位安排与任务分工,赢得工作人员对单位的认同感、归宿感,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挖掘工作潜能,提高工作饱和度和“人均产出”,努力为优秀同志搭台鼓劲、激励干事,以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二)多部门联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编外人员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多部门联调联动、同向发力。包河区建立了专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在区委编委统筹安排下,纪委监委、组织、编办、民政、财政、人社、审计及各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严格落实制度要求,细化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调运转,逐步建立了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了加强编外人员管理工作的有效合力。

    (三)多层次培养人才,构建稳定队伍,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包河区按照专业培训、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教育培训制度,细化责任分工及标准要求,进一步丰富编外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调整等级、薪酬待遇、奖励惩戒、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注重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大力选树先进典型,积极营造重视、关心、支持编外人员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提高编外人员社会认同度和职业荣誉感。建立了一整套人才选聘机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完善职业成长路径,多措并举促使编外人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发展渠道更为畅通、干事热情持续激发,为推动包河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