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观察|滁州: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访问次数: 274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4-01-15

[字体: ]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要说滁州的城市特点,最重要的就是年轻人多。”1月8日,记者在滁州调研采访时,当地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省内电影票房统计中,滁州仅400万人口,却排到了全省第三,整个城市电影院并不多,做到这样的成绩,高比例的年轻人贡献巨大。
作为一座人口净流入城市,为什么滁州对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有如此吸引力?答案可能要从一个个正在兴起的产业集群找起。
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在向记者介绍时表示,滁州一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安徽省内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的“市县区”全覆盖。
在产业链打造上,滁州抢抓新机遇,跨上新赛道,准确把握 “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去年产值达1362亿、增长56%。去年1-11月,全市“新三样”出口45.9亿元、居全省第二。
 
媒体记者集中参观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为何青睐滁州?
“因为这里有优质‘土壤’,能让产业发展壮大。”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电池事业部总经理任军利告诉记者,在该公司拥有2GW PERC电池和5GW高效N型电池及组件产能,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处于前列。在公司生产车间内,全部自动化生产,生产线与生产线之间是由AGV小车来搬运对接,过去需要600人的厂区,如今只要200人就行。
 
使用无人运输车减少工人接触,提高良品率
如此一来对用人的要求就要提高,任军利表示,为解决用人问题,在政府的对接下,校企合作常态化展开,政府帮忙组织站台宣传,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企业招工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比起普通用工,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的是高精尖人才,任军利表示,滁州市政府单位在人才服务方面一向都非常重视,搭建了政企对接帮扶机制。该公司一期项目投产后,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就明确了刘军章副主任为公司首席服务员,在其指导下,该企业的路忠林博士领衔的“新型高效N型TOPCON电池量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团队”成功获批滁州市首批“双创之星”产业创新团队称号。
据悉,滁州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去年在线兑付奖补资金超4亿元、惠及企业超1300家,助企招工近15万人、创历史新高。
在市委人才计划的推动下,该公司结合发展需求聘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公司高级顾问,帮助公司制定技术路线和战略发展方向。依托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快速提升了企业研发水平。
 
隆基关爱地球指数:自2012年上市以来累计出货量相当于植树268160万棵
“滁州的营商环境可以说是特别好。”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德臣表示,“保姆式”政务服务不仅仅是说在嘴上,更被滁州落实到了行动中。政府主动上门服务,一天完成所有审批……诸如此类的高效快捷政务服务都已经成为日常。
“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达产。”付德臣告诉记者,自己切实感受到了滁州“亭满意”营商服务品牌的独特魅力。据他介绍,该企业是滁州市光伏行业会长单位,基本每一期项目都会有市领导亲自关心。去年,公司第五期投资建设,市委书记许继伟来到项目现场开办公会解决问题,“这是对企业的巨大帮助。”
据悉,为了降低企业用人成本,该市还专门建设了苏滁公舍,这里配套齐全,费用低廉,工人上下班步行仅需5分钟,生活成本被大大降低。
在用工方面,该市还主动帮助对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隆基光伏班,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付德臣表示,滁州隆基已经成为整个集团公司的重要人才基地。
据悉,滁州市持续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布全国首个市级《证照并销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市场主体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与长三角40个城市 11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入选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市,系全省唯一入选地级市,营商环境考核连续4年居全省前三。
因为滁州的优质营商环境,如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来滁投资建厂,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产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了比亚迪、国轩、力神、天合等一批头部企业,产值增长超25%;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483家、居全省第三。付德臣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也在计划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产能。
人才为何选择滁州?
去年滁州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24家,总数达2567家、稳居全省第二;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8家,均居全省前列。
产业兴盛带来更大就业空间,在滁州招才引智“十大举措”的影响下,2023年以来,滁州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就业3.6万人,同比增长102%;新增技能人才4.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3万人,同比增长134%。
2020年本科毕业后,作为外地人的张小洁选择来到滁州求职,并成功入职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她顺利在滁州买房安家,能如此快的落户,与滁州的人才优待政策有很大关系。
 
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PC服务器电源1000W板
“在学校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滁州的校园宣传,了解到‘满天星’人才计划,本科生毕业如果在相关行业工作可以按比例享受高额的住房补贴,这个对我来说吸引力很大。”张小洁告诉记者,在她符合条件提交相关申请后,仅两天就审核通过,七个工作日,共计10万元的补贴就到账了,这笔人才补贴让她的“置业路”比同龄人轻松不少。
不仅有可观的人才住房补贴,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滁州都为人才考虑更多。
随着新产业的不断落户,高端人才也随之而来。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的功率器件IDM公司,已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资质。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国际国内知名半导体企业,具有丰富的功率器件研发和运营经验,公司职工总数近4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比60%以上。
 
符合《滁州市人才分类认定目录》的高层次人才可在当地申请亭城英才卡
该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高立华来自吉林省吉林市,她告诉记者,滁州市政府主动联系企业,为符合条件的高精尖人才办理“亭城英才卡”,凭借这张银行卡,在看电影、加油、乘飞机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享受到便利和优惠。“特别是停车,几乎是免费。” 高立华坦言,滁州对于人才礼遇的态度,让人倍感温暖,这也是她选择来到滁州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滁州市连续三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启动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等系列活动,与吉林大学等32所高校成为“人才合伙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数均较上年翻番。
此外,滁州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新获评省级以上人才项目数均居全省前列,人才政策兑现“四即四享”、产才融合改革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人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案例获评“全国百佳案例”,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全省唯一。
内生动力从何而来?
为了培育优质的人才“土壤”,滁州市坚持“引育”并举,为滁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据介绍,滁州市人社局统筹推进民政、应急、市场监督等行业部门培训,按规定落实培训培养补贴。根据滁州市八大产业链,适时调整紧缺工种目录,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
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5658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19.18%。开展农民工培训14600人次,农民工技能培训项目在省营商环境考核中连续四个季度满分。
为保障人才供应梯队,滁州市一直重视平台建设。
围绕滁州市八大产业链,以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研修为主要载体,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目前,滁州技师学院和天长高级技工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家,组织高技能人才研修班16期。
为进一步推进滁州市技工院校建设发展,市政府投资约20亿元建设滁州技师学院新校区,拟将学校建设为省内万人高水平技师院校。2023年全市技工院校招生2703人,同比去年增长146.9%。全日制在校生6680人,同比去年增长111.33%。
与此同时还引进省内外优质院校来滁州建设研究院,推进校企共建项目。
 
高教科创城、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副院长唐曦,向记者介绍人才招引(培养)计划
“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是安徽大学的首个异地办学的研究院。”副院长唐曦告诉记者,研究院建立的目标就是结合安徽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围绕滁州市的八大产业需求,进行协同攻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技术孵化落地等。
据唐曦介绍,滁州市政府和安徽大学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研究院落户滁州高教科创城,计划每年在滁州培养100名以上的硕士研究生,政府每年会提供科研经费,以计划项目的形式进行支持。“不仅如此,过来的老师和学生都有配套的住宿公寓,还可以享受‘满天星计划’的人才补贴,特别是在购房方面。”唐曦透露,这样的优惠政策无疑对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多的科研团队愿意把技术带过来,在当地进行落地孵化。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在高教科创城还建了工大智谷(滁州)协同创新中心、滁州中关村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长光(滁州)高端装备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滁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科技学院滁州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滁州低空经济产业研创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滁州园等9个创新平台,其中依托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申报的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为园区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滁州高教科创城的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的富硒馒头
滁州创新成立的滁州大学科技园,截至目前,获评省级大学科技园、青年创业园等10项省级品牌。
此外,滁州市还广泛开展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竞赛,综合使用就业专项资金、人才专项经费、工会竞赛费用,建立以赛促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发挥规上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企业自主评价,通过企业直接认定、破格认定、委托认定等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
近年来,滁州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全国百强,近10年GDP年均增幅居全国第一,2022年增速居安徽省第一、长三角第二。预计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0亿元、增长7%。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滁州城与人的心心相惜。在滁州,产业兴盛带来人才济济,人才沃土催生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如今,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滁州大地上,又一次人才热潮正在兴起,这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势必成就新的城市佳话。(记者 张毅璞 朱晓桐 海报设计 杨曦)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