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打造“点线面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新格局

访问次数: 71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4-03-27

[字体: ]

    近年来,淮北市委编办围绕机构编制重点工作,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打造“点线面网”机构编制监督新格局,助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监管“点”。通过建立“事前介入、事中严审、事后评估”全流程监管机制,找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切入点,有效提升机构编制监管水平。一是提前介入。机构设立和调整时,从政策依据、历史沿革、贯彻落实等方面,提前研判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机构编制审批阶段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地生效有保障”。二是严格实施。各部门(单位)有关“三定”规定和机构编制调整批复印发后,通过及时更新实名制管理系统、统一规范编制和职数使用管理程序、及时审核变动人员信息等举措,严防出现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机构编制违规现象。三是全面评估。定期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从机构运行、编制配备、履职效益等方面,建立“机关+事业、编内+编外”评估机制,全面摸清被评估单位运行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具体措施,为优化调整机构编制事项提供支撑。

    二、拉紧警戒“线”。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机构编制法规制度宣传教育,筑牢机构编制安全防线。一是建制度。制定印发编委工作规则和编办工作细则、机构编制工作流程、机构编制纳入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工作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夯实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基础,完善机构编制工作流程,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二是强宣传。通过举办“科长讲堂”、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加强内部机构编制法规制度宣传和学习。将《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纳入市委党校主体教学班次,主要负责人定期进行专题授课,提升各部门落实机构编制管理主体责任意识。赴上海、江苏、湖南等高校组织开展全市机构编制业务培训,树牢“编制就是法制”的红线意识。三是抓典型。对发现的落实党管机构编制原则不到位、职数使用不规范等共性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多次印发通报,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发现落实机构编制批复不到位等个性问题,通过约谈提醒、发函督办等形式,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工作纪律要求,全面拉紧机构编制“警戒线”。

    三、扩大覆盖“面”。创新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形式,不断丰富监督内容,扩大监督覆盖面,实现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提质增效。一是“线上+线下双向推进。线上,充分利用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通过实时数据监督,对各单位实施全流程、全时段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现象。线下,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纳入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范围,系统排查问题,建立整改台账,督促抓好整改。二是“共性+个性”精准体检。研究制定“5+N”监督机制,将坚持党管机构编制、落实机构改革、执行“三定”规定、用编用职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等列为5项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共性内容,提出N项个性化具体检查指标,并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单位实际,不断丰富检查内容,推动监督检查与日常管理紧密衔接。三是“市直+县区”立体覆盖。结合市委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党委“一届任期”内全市行政机构及其下属单位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全覆盖”。结合省委巡视和机构编制年度报告,抽调县区机构编制业务骨干,开展上下联动、交叉互查,及时查漏补缺,推动问题在县区一体整改。

    四、织密协同“网”。通过建立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和群众监督机制,实现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打通监督工作各环节的痛点、堵点,形成严密监督网络。一是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协同互通反馈机制,实现机构编制批复、管理、使用、反馈的统一集成、定时共享,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汇聚优势,提升工作效率。二是部门联动。充分发挥机构编制源头管控作用,加强与纪检监察、巡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联合开展督查和协同共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持续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着力构建机构编制“大督查”格局。三是群众监督。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大“12310”线上举报投诉渠道和来信来访等线下方式的宣传力度,及时办理群众对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的举报投诉和政策解答,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严防各类违规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