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政绩观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访问次数: 16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3-04

[字体: ]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以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观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从政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其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一把标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不仅关乎一人一事、一时一域,更关乎“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党员、干部要弄清“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真正担得起重任、干得了实事、造福于人民,不断创造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揆诸现实,仍有部分干部因政绩观偏差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为了讨领导欢心,热衷于打造上级“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喜欢“作秀”而不是“做事”,一心只想让自己留名、给自己立“功绩碑”;有的为了“捏造人设”,为自己升迁铺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凡此种种皆是政绩观出现偏差导致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长此以往必然贻误改革事业发展、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才能校准权力观、事业观、发展观,才能端正干事创业方向,凝心聚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纯不纯,直接影响着政绩观的正确与否、牢固与否。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加强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把准“政绩为谁而树”的根本立场,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为民情怀,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重要内容”。政绩观和发展观紧密相连,如果政绩观没有摆正,作决策、抓改革、促发展就会错位偏向。干事创业必须发扬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作风,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多做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每一项工作干成、干好、干出彩。

  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倘若让沉迷“作秀”而不“做事”、乐于“造势”而不“造福”的干部有市场、有位置,坏风气就会蔓延。组织部门要树好凭实绩、重实干的选人用人导向,动真碰硬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把干了多少事、干成了多少事、干事效果好不好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他们有机会、有舞台,让那些沽名钓誉、弄虚作假、虚有其表者浮出水面、淘汰出局,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政绩考得准,政绩观才能树得正。要解决好“如何评价政绩”和“政绩由谁来评”的问题,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任务,健全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导向性、系统性和差异性,既看“评”时也看“一贯”、既看“显绩”又重“潜绩”,坚持定性与定量兼顾、平时与年度衔接、考事和考人结合。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政绩好不好,要让群众当阅卷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金标准”,用群众的“脸色”检验政绩的“成色”,激励引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不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