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深 花正好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文化单位调研考察。
又是一个春天,江淮大地万树繁花。杜鹃映红致富路,油菜花开改革田,蔷薇香沁实验室……安徽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朵朵春花,都是写在时代答卷上的生动印记。
四月的马鬃岭苍翠欲滴,成片杜鹃花如火焰跃动于山野,与绿色茶园相映成趣。茶农指尖翻飞采撷新芽,游客穿梭于石板古道,山风夹带着欢声笑语,将春日的绚烂与生机渲染成一幅乡村振兴图景。
坚守者:
一盏茶香里的山乡之变
夜幕降临时,汪达海的车灯刺破山间黑暗。这个季节,他每晚驱车5公里往返徐湾组,挨家挨户收购茶农的鲜叶。翻开泛黄的记账本,密密麻麻的笔迹记录着大湾村茶产业的年轮——每年仅春茶季,他便需向茶农支付40余万元。
汪达海是大湾村最早的茶叶贩子,从15岁开始就在大湾村收茶叶。“过去收了茶叶,要翻过马鬃岭,到古碑镇宋河村去卖。”望着黑夜里马鬃岭雄伟的轮廓,汪达海回忆说。
“同龄人都外出打工,但总得有人守着茶山。”他选择留下,既是照顾家中老人,更是坚信“好山好水好花好茶,终能熬出好光景”。
转机始于2016年。随着基础设施完善与政策扶持,大湾茶叶声名鹊起。如今全村有茶园5000亩,400余户村民从事茶产业链工作,户均增收超3000元。种茶的人多了、买茶的人多了,汪达海也购置了炒茶机,从“茶贩子”升级成了“茶厂主”。
“过去只能卖毛茶,现在游客直接上门买瓜片、黄芽。这是我家的第二套炒茶机了,这几年大湾村发展越来越好,大湾茶叶的行情越来越好。”汪达海计划再添置自动化设备,“要让大湾茶香飘得更远”。
返乡者:杜鹃花点燃的旅游旺季
闵玲的手机在四月响个不停。
“闵姐,明天我带13个人到你家去,你给安排两桌。这些人都是来踩线的同行,以后都能深度合作。”“闵姐,最近杜鹃花开得旺不旺啊?你给我安排4间客房,我周末带朋友来大湾村赏花。”
杜鹃花为大湾村带来每年第一个旅游旺季。喜来山庄农家乐老板娘闵玲忙并快乐着,23张餐桌日日爆满,周末甚至需将客人分流至别家。“正在扩建餐厅,五一前能多摆几桌!”和很多山里人一样,闵玲年轻时也选择走出大山,外出闯荡。“我是金寨南溪人,我丈夫是大湾人。”闵玲和记者说起刚结婚那会儿,“房屋老旧,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
这位曾因大湾村落后而“不愿回来”的外乡媳妇,现在已经成为村里文旅产业的带头人。
2016年,闵玲与丈夫毅然返乡,成为首批“吃旅游饭”的村民。如今她与数十家旅行社建立合作,客源北至京津、南达闽粤。“春赏花、夏漂流、秋观红叶、冬看雪,大湾村四季都有美景”。
如今全村有60余户发展农家乐与民宿,既有如闵玲般的本土创业者,亦有携程、春山·湾留居等品牌进驻。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0万元,真正实现了“山上采茶、家中迎客”的愿景。
新农人:青春力量续写山乡未来
清晨的大湾村停车场已停满车辆,绿色电动自行车成为年轻游客探索山野的新选择。大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90后”团队用创意为古村注入活力,30辆共享电单车串联7处景点。“这个项目给游客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大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
老屋民宿主漆钰是新生代返乡者的缩影。2020年,他租下有400年历史的汪家祖宅,在文物保护框架内打造特色民宿。“老屋也是文物,在这里面开民宿限制多、要求高。但住在这里就是住在历史当中,这也成了我们最大的卖点”。
目前负责大湾村旅游运营、管理的大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7人团队中有6人是“90后”“00后”。“年轻人用电商把山货卖向全国,用短视频让马鬃岭成为网红打卡点。”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感慨,“有了这群生力军,大湾的春天永远灿烂。”余静告诉记者,大湾村这几年迅猛发展,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至299万元,人均收入达2.1538万元。
春风翻过马鬃岭的脊背,杜鹃花在高山之巅绽放出绚烂的色彩,山野的苍翠被点点绯红晕染。暮色中,炒茶机的嗡鸣揉进村民的喜悦,民宿灯火渐次点亮,账本上的数字在游客镜头里绽放成漫山跳动的红色。(记者 袁野)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