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深 花正好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文化单位调研考察。
又是一个春天,江淮大地万树繁花。杜鹃映红致富路,油菜花开改革田,蔷薇香沁实验室……安徽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朵朵春花,都是写在时代答卷上的生动印记。
4月中下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蔷薇倚靠着院墙层层叠叠绽放,绚丽的花墙成为校园一道夺目风景。博士后张百成每天都会经过花墙,去校园最南端的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每天都有很多科研团队在各自的领域忙碌。
实验室里
“机器化学家”忙不停
蔷薇的枝蔓执拗地翻越院墙,不断向上突破,织就锦绣。正如中国科大科研团队不断突破传统思维藩篱,发明的“机器化学家”在智能化学科技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张百成向记者介绍的“机器化学家”,就是诞生在他们团队手中的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在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实验室里,没有忙前忙后的科研人员,只有一台动作灵活的机器人在操作台之间来回穿梭。
它能够自主阅读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实验全流程,找出最优解,创造新的化学品和材料,不仅优化了实验的流程,更大大提高了效率。
“借助‘机器化学家’,我们实验人员仅用5个星期,就从55万种金属配比中找出了最优高熵催化剂。而这一过程需要阅读1.6万篇论文、进行2万组理论计算、分析200组全流程机器实验数据。”“机器化学家”科研团队领头人、中国科大教授江俊介绍说。
2022年,“机器化学家”横空出世。《国家科学评论》审稿人赞叹其“机器人系统、工作站和智能化学大脑都是最先进的”“将对化学科学产生巨大影响”。
学科交融
“机器化学家”如此聪慧
蔷薇藤须缠绕墙架,物理的刚劲与生物的柔韧在此共生。跨学科团队在交叉学科的土壤里,催生了“机器化学家”的神经网络,这片藤网越是纵横交错,越能托举出探向深空的科技枝桠。
“机器化学家”如此聪慧得益于多学科庞大研发团队的支持:中国科大学科门类齐全,汇聚了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他们可以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更加快速地把构想变成现实。
在“机器化学家”研发中,张百成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读论文、提出科学假设、形成实验报告和方案;化学实验经验丰富的朱青等人负责实验方案设计,并对机器人实验员的操作质量进行评估;黄炎等人负责理论模型的计算;肖恒宇和赵路远等主攻系统整体软件架构以及各个化学工作站的软硬件开发;自动化系的尚伟伟、张飞团队负责研制机器人……面对的问题越复杂,就越考验跨学科的思考能力。团队通过交叉学科思维,将它们逐一击破。
多学科交融除了运用于“机器化学家”研发团队,在校内很多科研团队中都不鲜见。如2024年成立的中国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通过多学科,将合力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安徽特色的人形机器人综合研究平台。
近期,中国科大还与中国科学院16个院所深化合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达成新的战略合作,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育人模式。
深扎厚土
滋养未来科技花海
蔷薇老桩深埋地底,新生花苞永远朝着太阳舒展。
在中国科大,一项科研成果的诞生,往往既是结果,又会成为一道新的起跑线。江俊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建成‘机器化学家’大科学装置,在一整栋大楼里,布置上百个机器人、上千个智能化学工作站,解放化学家双手,加快新的化学品和新的材料研发创制。”
执着攻关创新,勇攀科学高峰,是刻在中国科大血脉里的基因。“天问”探火、“九章”问鼎、“墨子”巡天……近年来,中国科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在原始创新成果、重大创新平台、战略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诸多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贡献出科大智慧和力量。
春意正浓,中国科大花墙上,新生的卷须已悄然探向更高处。当“奋起直追”的基因融入根系,科技之花将花开满园,永不停歇。(记者 陈婉婉)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