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问就好”困局

访问次数: 21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7-15

[字体: ]

    在工作交流与调研中,“一切都好”这句简单回应屡见不鲜。基层调研时,上级询问工作状况,部分干部常不假思索回应“一切都好”,对实际困难与群众不满避而不谈;项目汇报中,负责人多强调成绩,对阻碍与风险轻描淡写;政策反馈环节,本应收集真实意见,却常收到“政策很好,没有问题”的敷衍答复。这种表象遮蔽了问题,阻碍了工作推进与事业发展。打破“一问就好”的困局,让真实情况充分呈现,是提升决策科学性、工作实效性与巩固治理根基的迫切需求。

  “一问就好”现象背后,有着复杂成因。部分干部害怕讲真话暴露问题会被视为“捅娄子”,影响个人评价与发展,因而选择“报喜不报忧”。同时,制度环境存在欠缺,缺乏完善的讲真话激励与保护机制,有时甚至出现说真话遭变相打压的情况,导致表达渠道不畅。“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不良风气以及调研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使基层干部产生“说了也白说”的消极心态,进一步助长了虚假回应。

  “一问就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于决策制定而言,上级部门依据片面“利好”信息,难以精准掌握实际情况,可能导致决策脱离实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工作落实方面,问题被掩盖,矛盾逐渐积累,小问题演变成大难题,增加工作难度,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目标达成。从干群关系角度看,群众的真实诉求得不到回应,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降低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破除困局,领导干部须率先垂范,以雅量营造真话空间。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将事业发展和解决问题置于首位,深入基层一线,积极运用“四不两直”等方式,真正沉下去、融进去,与群众和一线干部坦诚交流。要主动倾听不同声音和批评意见,对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不回避、不压制、不追责,积极回应和推动解决,传递出对真话的尊重与渴求,逐步消除基层干部的思想顾虑,使其敢于放下包袱、畅所欲言。

  各级党组织则需着力构建鼓励和保护真话的坚实制度体系。要拓宽并畅通多元化、便捷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确保下情上达机制常态化运行。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如实反映情况者消除后顾之忧。要坚决扭转“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不良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干部说实话、办实事,使“报忧”真正成为促进工作进步的积极契机。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