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整改要“眼睛向上”更要“脚步向下”

访问次数: 18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7-15

[字体: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抓紧抓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后续工作,查摆问题要真,整改措施要实,确保取得实效。问题整改,是衡量学习教育成果的最终标尺。高质量的整改,必须精准把握“眼睛向上”与“脚步向下”的辩证统一。既要“眼睛向上”吃透精神、对标要求,确保方向不偏;更要“脚步向下”扎根实际、问需于民,确保落地生根。

  “眼睛向上”绝非形式主义的“仰视”,而是确保整改工作方向正确、事半功倍、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吃透上级部署要求,才能把准整改方向,避免整改“盲人摸象”甚至跑偏。上级部门站位更高、视野更广,提出的要求和反馈的问题,是经过深入调研、综合研判形成的,很多都是基层想不到和看不见的深层“病灶”或共性风险,这些往往也是整改的重点难点。对上级指出的问题,要照单全收、坚决整改,这既是政治执行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

  “向上”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向下”服务。然而,现实中一些整改之所以群众无感、效果打折,症结恰恰在于“眼睛向上”有余而“脚步向下”不足,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人为割裂。有的满足于“文件落实文件”“会议传达会议”,整改方案看似“高大上”,却与基层实际“水土不服”,成了“空中楼阁”;有的热衷于“材料整改”“汇报整改”“盆景式整改”,上级督导检查时“亮点纷呈”,群众身边的痛点堵点却“涛声依旧”,顽疾未除;有的将“上级点头”“材料过关”等同于“任务完成”,忽略了群众是否真正受益、难题是否真正破解。这种“悬浮式”整改,脱离了人民群众,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变种,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群众观念缺失。

  整改的生命力,根植于“脚步向下”的扎实行动和深厚土壤。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开门搞整改,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真正可感可及,才能以整改成效取信于民、推动发展。

  脚步向下,方能“号准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办公室里想象的都是“纸面问题”,群众身边奔涌的才是“急难愁盼”。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扑下身子把脉,沉到一线问诊,点对点听取群众意见,面对面接受群众建议,切实把群众的真实想法、迫切需求收集上来。要用好12345热线、互联网平台、信访举报等线上线下渠道,找准问题差距,立稳整改“靶心”。

  脚步向下,方能“开好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整改只有处于群众监督之下,才能防止表面整改、虚假整改、纸上整改。问题整改不能闭门造车,要敞开大门,通过设置意见反馈平台、召开群众座谈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群众通报整改整治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群众的“土办法”往往最接地气,“金点子”常常直击要害。只有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方案制定、过程监督、效果评议的关键环节,整改才能凝聚最大共识,汇聚最强合力,获得群众最深厚的智慧滋养。

  脚步向下,方能“见疗效”。整改的“成绩单”,最终要由群众来“阅卷”。整改效果好不好,不能只看材料堆砌的厚度,关键要看群众的眉头是否舒展、心头的疙瘩是否解开、生活的难题是否解决、真切的获得感是否增强。要坚持效果导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标尺,多用“四不两直”探实情,常到“田间地头”看变化,以民心的“温度”丈量问题整改的“深度”。

  扭转“唯上”惯性,关键在于校准“政绩坐标”。要彻底改变“悬浮式”整改,必须从根源上引导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要坚决摒弃过度依赖“痕迹管理”、片面追求“材料厚度”的考核评价倾向,坚持把整改实效摆在首位,着重考察整改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化解了多少矛盾风险、带来了多少民生改善,推动党员干部从“唯上”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将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

  吃透上情是前提和遵循,服务下情是根本和归宿。上级决策部署的最终落脚点,必然是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两者在目标上高度一致、内在统一。党员干部要自觉将“眼睛向上”与“脚步向下”紧密结合,同向发力、互为支撑,唯有如此,整改工作才能既符合上级要求、又契合群众期盼,既有效解决当下问题、又利于长远发展,真正成为夯实执政根基、凝聚奋进力量的坚实支撑。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