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整治”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的关键环节,更是确保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的“试金石”,其本质在于解决问题。
然而,反观现实,一些地方和单位问题排查时轰轰烈烈,整改表态时掷地有声,可风头一过便故态复萌。这种“雨过地皮湿”式的整改,看似解决问题,实则深藏隐患,不仅无法根除“顽疾”,更会持续消解群众对基层治理者的“信任度”。
破除“雨过地皮湿”现象,首先在思想上要摒弃“过关心态”。个别党员干部将整改视为“任务指标”,满足于机械完成“规定动作”。或是检查来了“临时抱佛脚”,问题清单照单全收却从不深究根源,或是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觉得“大家都这样”,整改时仅是象征性处理几个表面问题便宣告“大功告成”。这是典型的“过关心态”在作祟,本质是政绩观的错位。党员干部切忌把完成“规定动作”与“解决问题”画等号,只有从思想深处树立“整改是为了群众”的认知,把“群众满意”置于“上级认可”之上,才能避免把整改整治变成“给上级看的表演”,让每一项举措都扎根于“解民忧”的土壤,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思想上警觉,更要行动上扎实。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若只治“皮毛”不治“筋骨”,注定沦为空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衡量作风的“标尺”,容不得半点虚浮与敷衍。只有坚持多视角审视自身问题,用扎实的行动,把问题查准、把根源找实,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妙计。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开门”查摆问题,畅通反馈问题的渠道,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从民声民意中反思不足之处。要对照问题清单逐一“解剖麻雀”“过筛子”,确保查得准、改得实。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真正的整改整治当如“透地雨”,既要穿透表象触及问题核心,更要浸润土壤长久滋养。一些地方整改时“雷厉风行”,但缺乏制度巩固,导致问题“春风吹又生”,最终陷入“整改—反弹—再整改”的怪圈。广大党员干部要构建“制度治本”思维,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深挖制度漏洞,深化机制改革,通过建章立制切断问题滋生的链条,确保党的事业发展持久有保障。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