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决拥护”“马上落实”“请组织放心”……一些地方会场中,表态之声如潮澎湃,但汛情紧急时却难觅干部身影;发展遇困时承诺如山,但实际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此种“表态”如风过耳,却与真正的担当精神貌合神离。担当作为之真谛,岂在言辞之铿锵?其精魂全在行动之“状态”——那持续深耕、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坚实姿态。
所谓“表态式担当”,不过是虚浮的担当幻象。此风之下,一些干部精于口头“唱功”,却荒废了田间地头的“做功”。中央曾多次痛批的“痕迹管理”之弊,即因少数干部为制造“落实痕迹”而敷衍塞责,实质工作反被架空。某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久拖不决,却常见“高度重视”“立即整改”等公文表态,群众戏言:“承诺如春雷,落地似春雨贵如油”。此等做法,不仅让群众期盼落空,更令政策公信力蒙尘,实为担当精神之扭曲。
真正的担当,恰如深根之树默默汲取养分、向上生长,其生命在于持续的行动“状态”。这种状态首先体现为韧性,即“久久为功”之志。古人云:“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正是无数基层干部以“钉钉子精神”在田间地头、深山村落中经年累月实干而成。其次,担当状态指向“攻坚”之勇。改革发展深水区,矛盾如暗礁密布,若无“偏向虎山行”之锐气,何能破冰前行?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核心技术攻关,那些啃下硬骨头的干部,皆以“涉险滩”“闯难关”的奋进状态化解难题。更关键的是,担当状态应直抵“实效”之境。其评判最终由群众来书写:“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干部状态如何,当以群众是否满意、是否真正受益为根本尺度。
如何培塑此种担当“状态”?当从制度与导向层面着力。一要彻底改革考核机制,坚决破除“唯表态”“唯材料”的积弊,将考核重心切实转向实际成效与群众口碑。二应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真正敢于探索、锐意创新的干部提供坚实后盾,使其卸下思想包袱,在“有为”之路上轻装疾行。三要畅通群众评议渠道,让群众在干部评价中拥有充分话语权,使“状态”之真伪始终置于人民监督的阳光之下。
担当之重,从来不系于声浪高低,而在于那俯身大地、深耕不辍的行动状态。当干部们纷纷从表态的喧嚣会场走向实践的广袤原野,从虚浮的“痕迹”追逐转向沉实的“实绩”创造,我们才能迎来一个行动胜于雄辩的实干时代。唯如此,担当二字才能如金石般铿锵,在时代风雨的淬炼中愈发闪耀其本色光芒。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