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舰一故事

访问次数: 5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8-01

[字体: ]

  安徽舰

  黄山舰

  淮南舰

  淮北舰

  宣城舰

  2022年11月10日,安徽舰顺利入列,舷号“33”的第三艘0 75型两栖攻击舰“安徽舰”,是第一个以内陆省份命名的大型水面舰艇。

  服役以来,安徽舰已经多次出海执行军事任务,还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据悉,目前以我省地市及山川湖泊命名的海军舰艇达19艘,安徽拥军工作“从内陆走向深蓝”。

  长期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与海军部队广泛开展城舰共建活动,每年春节、“4.23”海军节和“八一”建军节组织走访慰问安徽舰活动,

  助力舰艇提升战斗力,慰问全舰官兵,谱写军民鱼水情谊。

  黄山舰:山海情深 双向奔赴

  黄山舰,舷号570,054A型导弹护卫舰,由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2007年命名,2008年服役于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最先进的一型护卫舰。舰上配备有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730型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等先进武器,舰长134米宽16米满载排水量4053吨,服役以来出色完成了多次战备、演习等重大军事任务。

  黄山舰自2008年入列以来,先后圆满完成战备巡逻、远海演训、护航和出访等40余项重大任务。曾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拍摄传回祝福黄山市的珍贵画面,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在黄山人民面前,不仅为中国海军增添了光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同时也让全世界通过黄山舰这个窗口,进一步了解了舰艇第二故乡黄山市,扩大黄山市的对外影响。黄山市设立专项基金,每年用于奖励黄山舰精武建功的先进战位,同时,为黄山舰采编了“走向深蓝、创造荣光”的海军黄山舰之歌,鼓励黄山舰官兵驰骋深蓝。

  黄山市与黄山舰紧紧围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密切联系,全方位、常态化探索开展军地共建活动。黄山市将城舰共建纳入双拥重点工作,建立常态化慰问机制,将慰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八一”等重要节日对“黄山舰”开展慰问活动,签订共建公约。

  城舰文脉共滋养,山海同辉谱新章。黄山大好山河的泼墨画,令人凝神驻足,这是黄山市文联为黄山舰准备的家乡礼物,新安江、马头墙化作笔尖流淌的故土眷恋,让官兵们在远航中也能感受“家乡”的脉搏。

  黄山市军民携手共进,赓续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连续八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六次摘取全国双拥模范城桂冠。新安江畔鱼水情深的双拥佳话,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

  淮南舰:豆腐之乡 暖润兵心

  当战舰文化墙上的舜耕山水墨画与淮南双拥主题公园的“强军梦”主题雕塑遥相辉映,一座城市与一艘战舰的故事,正谱写着新时代军民团结的动人篇章。

  在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中,有一艘以“淮南”命名的现代化导弹驱逐舰——“淮南舰”,舷号123。这艘被誉为“海上钢铁长城”的新型战舰,与千里之外的淮南结下了深厚情谊。“淮南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隶属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该舰装备先进武器系统,具备强大的防空、反舰、反潜作战能力,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2022年9月,“淮南舰”首次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在为期数月的护航中,该舰历时191天,航行3.5万海里,圆满完成20批40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被编队评为“护航先进单位”。

  2023年4月,淮南市组队赴青岛参加护航编队凯旋仪式。当看到舰艇舷侧“123”的醒目舷号时,慰问团成员激动不已:“这就是我们淮南的‘海上名片’,太威武壮观了!”

  “‘刘安点丹’、金丝豆腐虾、菊花豆腐盅、再配上一碗浓香的淮南牛肉汤,太美味了!”在海军淮南舰上,来自淮南市的一道道特色美食飘香餐桌,让官兵们一饱口福。

  为加强城市与战舰双拥共建,海军淮南舰派2名炊事骨干专程到淮南市学习“第二故乡”特色菜肴的制作技艺。19天的时间里,淮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派出顶级烹饪师,手把手教授、面对面解惑,倾囊相授。

  2024年12月,淮南市委党校赴舰开展“城舰大讲堂”活动,为官兵讲授专题党课。舰校双方签订《舰校共建协议书》,探索舰校共建品牌。“我们以支持战舰建设为荣!这艘舰艇是城市的骄傲,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未来,我们将继续全力保障,与人民海军同心同行,为强军事业贡献民企力量。”淮南市新东辰集团负责人在慰问官兵座谈会上动情地说。

  想官兵之所想、急官兵之所急、解官兵之所盼,淮南市通过一系列军地互办实事项目,实现军队“所需”与地方“所能”紧密对接,极大地改善了官兵训练学习条件。

  在城舰交流联系过程中,淮南市与淮南舰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签署了《淮南市与海军淮南舰双拥共建协议》,进一步密切了城舰共建关系。作为淮南对外宣传的“海上窗口”,淮南舰积极配合淮南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开展多层次、有内涵的军民共建活动。

  淮北舰:爱国拥军 播撒种子

  舷号516的海军淮北舰,是一艘现代化的新型护卫舰,2022年5月13日正式下水。该舰具备先进的武器装备系统,使其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海上威胁,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年元宵节当天,海军淮北舰在台海周边执行战备警巡任务时喊话台湾宜阳舰:“中国台湾宜阳号,元宵节是我们两岸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值此佳节之际,祝你们和你们的家人元宵节快乐,顺风顺水拢吉利,团团圆圆无代志。”

  2024年6月,海军淮北舰6名官兵应邀来到淮北探寻第二故乡,开展“我的家乡我的舰”城舰共建活动。官兵们实地参观了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双拥文化主题公园等,近距离了解淮北本土文化传承和双拥文化氛围。在参观双拥文化主题公园时,一名军士激动地说;“从踏上淮北市热土的那一刻起,道路两旁公交站台的双拥宣传处处可见,出租车上的双拥标语不断闪动,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军人的尊崇和厚爱。我一定继续矢志军营奉献,为国为军增光添彩,早日登上淮北市优秀军人荣誉墙。”

  近年来,淮北市军地联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开学第一课、烈士纪念日等为契机,采取视频连线等方式,打造青少年国防教育“云课堂”。通过这一平台,淮北舰官兵走进了淮北市中小学生的课堂,讲述海军故事、传授海洋知识、分享舰艇生活。屏幕两端,孩子们好奇而专注的眼神,与官兵们坚毅而亲切的面容相互交融,一颗颗爱国拥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

  2025年新年伊始,淮北军分区政治工作处、淮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组织官兵与师生开展“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同话一年成长、同‘晒’新年愿望”等系列交流活动。这场跨越千余公里的互动,加深了学校师生与海军淮北舰官兵的情谊。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城舰共建”活动,淮北市的国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国防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爱国拥军的意识不断增强。学校里,国防教育课程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国防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城舰共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淮北市双拥工作的深入发展,双拥氛围日益浓厚。淮北舰官兵也积极参与到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他们在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淮北人民的广泛赞誉。

  宣城舰:当好后盾 增添荣光

  自2017年9月25日海军宣城舰正式入列以来,宣城市与宣城舰携手走过八载共建历程,以“城市为战舰后盾、战舰为城市荣光”为信念,在军地协同中厚植双拥情怀,在创新实践中擦亮“城舰共建”品牌。

  宣城舰,舷号645,是海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战斗舰艇之一,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化的舰体设计,具备多维度作战功能,综合作战效能位居前列。入列以来,全舰官兵始终高扬“海上猛虎艇”“海上先锋艇”两面战旗,以“海峡一线砺剑尖兵”为目标,在战备执勤、演训任务中屡创佳绩,用青春与热血践行“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这份担当,与宣城这座“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舰上,精心布置的宣城文化角成为独特风景:宣纸卷轴铺展着敬亭山诗韵,“文房四宝”元素融入舱室布置。官兵们说,每次看到这些,就像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气息。在城市里,宣城舰的故事进入宣城市国防教育课,越来越多的宣城人能自豪地说出:“那是我们的宣城舰!”

  八年来,宣城市与宣城舰探索出“双向奔赴”的共建路径,将“纸上协议”转化为“暖心实事”,让“城舰同名”成为军民情深的生动注脚。每年春节,宣城舰官兵都会录制拜年视频,带着海风的祝福穿越千里,出现在宣城百姓的荧屏上;而宣城的文艺工作者则带着作品登上舰艇,让官兵们在远航间隙感受宣城韵味。2023年海军节期间,宣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程赴舰,带着精心打造的根雕艺术作品《锚定航向绘新篇》,在海军节活动中一经展出就引发热烈反响,如今被珍藏在宣城舰所在部队机关的陈列室,成为“军民共守文化根脉”的见证。

  宣城始终把官兵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建立“宣城舰官兵家庭档案”,对皖籍官兵家属开展“五必访”,每年开展走访慰问;绩溪军供站组织徽菜大师赴舰,将臭鳜鱼、胡适一品锅的做法教给炊事班,让官兵在大洋上也能尝到“家乡味”。2020年宣城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宣城舰官兵自发捐款,成长于宣城舰的军士长马少利在捐款附言中写道:“第二故乡有难,我们不能缺席。”这种彼此守护的默契,早已融入交往日常。

  从全国率先设立“军人驿站”,到组建“崇军联盟”,再到为义务兵父母购买意外险……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城市,宣城始终以“城舰共建”为抓手,推动双拥工作走深走实。(本版撰稿:朱茜 本版图片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